2013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和印度尼西亞時,分別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一帶一路”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古老的絲路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對于我國加快形成內外統籌、陸海聯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歷史上唯一千年不衰的對外貿易口岸,毗鄰港澳、華僑眾多,憑借這種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優勢,中國政府決定于1957年春在廣州創辦廣交會,歷經58年風雨,已發展成為中國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采購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世界第二大展,品牌影響力逐步放大,是中國進出口貿易“風向標”,更是廣州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海關總署10月13日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9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22萬億元,同比下降8.8%。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1%,進口大降17.7%,貿易順差3762億元。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17.8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7.9%。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前7個月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服務外包等方面,都保持可喜的增長。其中,我國對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3485.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高于我國對全球出口增速0.76個百分點,占我國出口總額的27.1%。我國企業在沿線60個國家新承攬對外承包工程項目1786個,新簽合同額494.4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4.9%,同比增長39.6%。得益于“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沿線國家逐步成為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引擎。為此,廣州應該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搶抓“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推動對外貿易轉型發展,進一步擦亮“廣交會”這張城市名片,使其成為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
一方面,要借船出海。當前,從國內看,由于地方GDP主義的驅動,中國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產能過剩的經濟周期,鋼鐵、煤炭、玻璃、水泥等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從國際看,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蘊含大量的需求,為推進國際產能提供了重要機遇。因此,應該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風,依托“廣交會”這個平臺,做好外交服務工作,完善財稅支持,發揮優惠貸款作用,加大融資支持力度,鼓勵開展PPP項目貸款,出臺以境外權益為抵押獲得貸款、實行境外發債備案制等政策,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推動產能合作。
另一方面,要引船入港。據統計,本屆廣交會共有2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353家企業參展,占進口展區參展企業總數的58.44%。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以及中非、中土、中國與中東國家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為“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到中國投資興業創造了更多的商機和合作機會。因此,應該不斷優化管理、完善服務、提高水平、改善環境,鞏固自身優勢,支持更多的沿線國家的企業借助“廣交會”進軍中國市場。同時,搭建平臺,集中展示全市投資環境和合作項目,進行項目和大宗貿易洽談,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客商為重點,邀請更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采購類客商、世界500強、境外友好城市及有投資意向的中央企業、知名民營企業等參會洽談,讓“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成為招商引資的新亮點。
廣交會在我國經濟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廣交會的主辦地,廣州自始至今始終不渝支持辦好廣交會,也為對廣州及周邊地區將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面對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外貿和展覽業的深刻調整,“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廣州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要積極主動融入,加速推進改革創新的步伐,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我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進程中繼續發揮著引導和示范作用,讓“廣交會”成為廣州一張“永不退色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