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業已陷入動蕩之中。大眾汽車承認,由于在美國汽車排放檢測問題上造假,公司柴油車面臨不斷擴大的調查,全球受影響車輛或達1100萬輛。大眾股價一度慘跌31%,超過300億歐元市值(合2350億人民幣)在尾氣作弊丑聞中煙消云散。大眾CEO文德恩宣布辭職。
大眾是德國最大的企業,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眾也是德國制造業的典型代表,一直是德國引以為傲的所在。因而,附在大眾企業身上的具有多種高附加值的品質,并成為德國嚴謹、科學、務實、誠信的標簽。然而,在這場質量PK誠信的對決中,聰明的“大眾人”把自己精于創新的能力運用到了另一個方面,讓自己的尾氣排放標準應付過了美國式檢測,也形成了最大的事實欺騙。
作繭必然自縛,種什么樣的瓜就會結什么樣的果。時下大眾面臨困局,處于信任危機,進行補救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可謂“自作自受”。股價的應勢下跌還在其次,畢竟只要不死還可以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作為大眾企業創立以來面臨的最大困境,受損的不僅僅是涉事企業本身,德國和整個歐洲也將為此蒙受重創。當以美國為代表的各個國家,都在高舉調查和懲罰的大棒之時,大眾面臨的困境還僅僅是個開端。
不過,這顯然不是一個企業的悲劇,其背后的原因尤其值得反思。一個知名的企業本應以信譽作為生命線,何以也會犯下弄虛作假的低級錯誤?透過此足以說明兩個原因,一個企業誠信和商業信譽,從來都不具有天然性,資本逐利與恪守底線之間始終會引發沖突。只要有利可圖,即便是那些口碑良好的國際企業如德國大眾等,也會放松底線而行違規之舉。同時也說明,監管層面不能憑經驗行事,更不能因為企業過去的表現好,就對其放松監管,反之應當一視同仁并做到相對公正。其實近年來,跨國知名企業違反商業道德和違法經營受到懲罰的案例并不少見,也引發了公眾對監管效力的拷問。大眾汽車尾氣造假的事件存續多年,若是第一時間就被發現并得到懲罰,其又何以會不斷坐大而造成今日之勢?商業誠信的實現固然離不開企業的自律,但他律的闕如也可樣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在商業社會之下讓企業恪守底線,是大眾尾氣門所帶來的另一個思考。
當然,除了對天然的企業良知與責任的懷疑之外,大眾尾氣門事件也會讓人來反思整個行業生態甚至市場誠信。大眾汽車都尚會如此做,難以避免其他企業也會此做,只是問題沒有被暴露出來而已。更何況,有了內外兩張皮的標準問題,中國式監管如何對接國際標準,如何做到吸取教訓并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都值得認真的審視與面對。從這一點來說,大眾尾氣門事件不僅是一個企業的事,其如同多米諾骨牌中最開始的那張,只要牽一發就會動全身,并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反應。
除了企業受損之外,國家形象也會為之蒙羞,這樣的代價不可謂不昂貴。更重要的是,此舉會引發消費之間的信任,讓消費者產生先入為主的質疑。“老不信”的信任鴻溝之下,不僅意味著企業要挽回損失將會付出更多的代價,也會使整個社會增加額外的成本,加劇群體之間的信任割裂。如果說召回、更換和接受處罰,只是顯形的成本之外,由此帶來的信任信心的喪失才是難以估量的隱性成本。尤其是在國際化的當下,大眾企業早已走出國門,并脫去屬地標簽,成為現代商業社會之下的誠信考驗與監管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