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9日起,《河南商報》連續刊發“把根留住”系列報道,講述了鄭州市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一些優秀建筑,也在保護聲中慢慢被拆了。報道刊發后,引發眾多讀者強烈關注,紛紛留言發表看法,更有一些學者,從專業角度闡釋了古建筑保護難的原因以及出路。
古建筑保護難與城市化加速有關
對于《河南商報》的報道,網友“王鏡”稱:鄭州號稱中國第八大古都,卻缺古都景觀,在經貿發展中高歌猛進的鄭州,可否慢下腳步,關注下城市文化精神傳承?
網友“在路上”稱:再拆下去,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蕩然無存,讓人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老建筑沒有了,還怎么記得住鄉愁?
除了網友的觀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社會學學者付逸飛,也從專業角度分析闡述了老建筑保護難的問題。
付逸飛說,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加速,在此背景下,城市土地資源仍然緊張,城市古建筑保護自然成為問題了。
古建筑保護難與建筑本身有關
古建筑保護難,根本原因是什么?
付逸飛說,提到城市古建筑保護困難,公眾會想到文物保護部門弱勢,政府措施不力,開發商一心向錢等,這是真實的,但不是全部原因。
首先,老房子的建筑材料導致保護難。我們的老房子大多是磚木結構,甚至是土木結構,采用石材結構的較少,自然的損耗很嚴重。
其次,老房子維修成本高,房屋所有人不堪重負。要想“修舊如舊”,其成本可想而知。在此情況下人們是選擇保護修繕老房子還是推倒重來,不難判斷。
最后,老房子本身結構功能不夠合理,人們不愿常住于此。
保護古建筑在今天有啥意義
古建筑已經這樣的不合時宜,今天的城市已經寸土寸金,為什么還要對城市古建筑進行保護?
付逸飛說,一個城市的古建筑見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還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古典之美,同樣,古建筑有時還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
因此,不管到底面臨多大的困難,古建筑都是有保護價值的。但是,從認識上來說,我們要摒棄對古建筑保護上的“偏執”意識。
我們可以做的是盡量延長它的壽命。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人亦如此,何況建筑?
延續古建筑生命力可以保護和利用結合
談到古建筑保護難,大多數人會認為,是政府保護不力。
對此,付逸飛認為,從責任上來說,城市古建筑保護的第一責任人是政府,但完全依靠政府也不現實。
學者葛劍雄曾直言:“我反問他們:為什么你們不住到這里來呢?很簡單,因為不方便。只是一味地談保護,必然會產生沖突。”
城市古建筑的保護還可以和開發利用相結合,適合使用的,可以出售、出租,可以在允許的范圍內改變用途,但房主或承租人要按規定承擔保護責任。付逸飛認為,唯有如此,古建筑的保護才有生命力并且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