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調查顯示,湖北荊州事故電梯制造單位為蘇州申龍電梯股份有限公司。事故技術調查報告指出,申龍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該類型產品涉及的蓋板結構設計不合理,容易導致松動和翹起,安全防護措施考慮不足。同時,申龍電梯股份有限公司涉及事故的3塊蓋板尺寸與圖紙不符。有關制造單位對出廠產品零部件質量把關不嚴,導致產品安裝成型后3塊蓋板間水平活動范圍過大。
據媒體公開報道,該公司生產的電梯此前已發生幾次事故:今年6月湖南長沙“電梯故障女子從19樓墜到負1樓”、2011年湖南瀏陽市步行街一超市內4歲男童被手扶電梯卡住身亡等。
電梯“吃人”非偶然,悲劇背后牽引出來的是行業惡性低價競爭。
公開數據顯示,在國產電梯品牌中,申龍電梯以市場占有率2.82%位列第四。在開拓市場過程中,價格被認為是申龍電梯的利器。申龍電梯統計,2012年至2014年,公司電梯產品銷售平均單價(不含稅)分別為11.24萬元/臺、11.55萬元/臺、11.17萬元/臺,自動扶梯產品銷售平均單價(不含稅)分別為11.19萬元/臺、11.77萬元/臺、11.76萬元/臺。
“樓高4米到4.5米的自動扶梯價格一般是每臺16萬元左右,合資或者進口的自動扶梯都是16萬元以上。”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大型電梯公司銷售經理表示。
是什么原因讓國產電梯市場陷入低價競爭怪圈? 中國電梯網創始人、從事電梯行業22年的姚永其提供的一份數據表明,目前,10家外資、合資企業占據市場60%的份額,排名前20的國產一線品牌占28%,那么剩下的600多家國產中小電梯企業要分食僅剩的12%。“僧多粥少,必然出現價格競爭,有時候沒有利潤甚至是小虧本也要做生意。”
“另外,房地產熱下降后,電梯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問題,這幾年惡性競爭,價格戰情況比較嚴重,壓縮了電梯行業的利潤空間。20年前,中小企業電梯毛利潤可達30%,10年前毛利潤還達15—20%,但現在毛利潤僅有5—10%,平均是8%。”
電梯公司靠打價格戰拿到合約后,從銷售、安裝到維修的各個環節節約成本,埋下了不少安全隱患。
一家電梯公司負責人透露,廠商為了在低價競爭上取勝,會在兩個方面壓縮成本,一是設備價,在國標范圍內,技術革新和原材料能省則省;二是安裝價,哪個安裝隊伍價低就委托哪家安裝,維修保養亦是如此,常常低價簽單,如一個項目維保市場正常價為400至500元,有的小公司為了搶市場甚至會開出100元價格接收,但在后續施工上會縮減工序。
北京電梯商會秘書長徐榮根認為,電梯安全并非只是電梯生產企業一家的事,還涉及電梯維護保養企業和使用單位。國內電梯維保行業競爭過于激烈,導致該行業沒有利潤,一個維護工人需要保養多部電梯才能打平成本,并且電梯維保工作高風險,工資又低,導致工人技術素質不高,很多維保工人都是農民工,企業又不愿多花錢培養工人,因為培養好的工人往往容易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