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廣東工業設計城為中國工業設計締造了一個能夠獨立發展的平臺,但不可否認長期籠罩在龐大“中國制造”身軀下的工業設計才剛剛起步,還十分弱小。改革開放第一個30年,中國制造摸索出一條模仿、拷貝之路,這一條輕車熟路使得原創成為不討好、不賺錢的代名詞。在這樣的慣性思維和行為左右下,中國本土的原創工業設計猶如在一面不斷壓低的天花板之下求生存。可以說,正是“中國制造”的巨大成功,構成了“中國創造”的巨大障礙。
工業設計的價值呈現
雖然工業設計需要依托于龐大的制造業母體,并與之保持密切的互動關系,但這并不意味工業設計只是一味地迎合和依從于制造業企業。工業設計的相對獨立性和“反客為主”的案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屢見不鮮,即便是在珠三角這樣習慣了貼牌代工業務的地方,工業設計偶爾的小試牛刀也都取得過意想不到的收獲。雨果是一位地道的法國設計師,已經在珠三角的家電企業工作過很多年,主要負責外銷咖啡壺的設計開發。如今他作為設計總監與本地一家家電企業的老板合作,在順德工業設計園區注冊了獨立的工業設計企業——順領設計。據順領的中方負責人介紹,目前設計團隊的很多員工來自于他們原來家電企業的工業設計部門,他們的產品從很早就重視設計,并且很早就開始聘用國外設計師。這種對工業設計的重視最終體現在了產品的競爭力方面。根據海關統計,他們當年出口的咖啡壺比順德出口的同類產品,價格要高出20%。英國設計委員會的調查也發現:工業設計在提升企業競爭力、開辟新市場、增加經濟效益、增加品牌附加值、增加銷售額、改進生產過程、提高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諸多方面發揮著十分顯著的作用。日立公司的測算顯示:每增加1000億日元的銷售收入,工業設計的貢獻高達51%。
六維空間的廖志文曾帶領他的團隊針對美國市場開發了一款家電產品——“早餐三件套”,據說在美國市場已經售出110萬臺,創造了美國家電市場的銷售奇跡。這其中取勝的關鍵正是對工業設計的全面理解和應用,從前期細致入微的市場調研分析,到對現有市場產品的利弊分析;從樣機的初步市場投放,到最終定型批量化生產,工業設計的價值獲得了更好的釋放。傳統的烤面包機機型已經基本固定,出廠價大概在4美金,而一個煮蛋、蒸肉的機器出廠價大概在3美金,兩件產品加起來的售價為7美金,但“早餐三件套”的銷售報價則是12美金,其中多出來的5美金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因為設計所帶來的附加值。
50萬人民幣和29萬美金
由于長期參與國外小家電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廖志文和他的設計團隊針對目前烤面包機的某些問題開發了一款新的多士爐。傳統多士爐一般有兩個槽,大一點的四個槽,使用的時候把面包片放進去,面包片烤好后會自動“跳”上來,我們拿走烤好的,然后再把新的放進去,總之,需要來回操作,使用上很不方便。如果趕上家里人口多或者聚會需要大量面包片的時候,就需要有個專人操作多士爐,非常不方便。如何把多士爐烤面包變得如同復印機復印紙張一樣簡單方便?這成了市場和業內人士的共同心愿,但畢竟面包片與紙張不同,復印紙能夠做到每一張都是均勻和光滑的,而面包片則有大有小,形狀不一,表面摩擦力很大,這些都使得實現這一過程非常復雜。經過大膽的探索和反復的試驗,廖志文和他的團隊成功解決了這個設計難題,順利實現了大家夢寐以求的設想。
廖志文開始打算把這個產品設計以50萬元的價格賣給國內企業,這可以讓一些代工企業大賺一筆,他也可以賺取更多的設計附加值。然而與國內企業的接觸讓他大失所望,幾家國內企業認為市場上沒有同類產品,連大企業都還沒有,他們投入市場存在市場風險。只有一家企業希望以15萬的價格收購這一產品設計,廖志文根本無法答應這個條件,畢竟設計開發的前期投入都不止15萬。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廖志文只好找到了國外客戶。新產品演示后,老外看后跟廖志文講了兩句話,一是這個東西什么時候可以搞定給我?二是要多少錢?根據慣例在第一輪報價后,一個老外一般會殺價,廖志文有些忐忑地報了29萬美金。誰知老外說“沒問題”。這大大出乎廖志文的預料。
在國外客戶看來,全球多士爐市場每年有超過兩三千萬只的銷量。他如果能夠做到一年100萬只已經非常厲害了,如果按最保守的50萬只銷量來算,29萬美金攤到每個產品上的費用只有幾角美金而已,所以他能夠接受由于設計“提高”的成本。他的算法跟中國企業不一樣,中國企業的算法是:一次投資50萬元是筆很大的成本,而且產品的回報預期并不明朗。另外,在中國商家看來,購買設計是一次性行為,應該以最小的投入換來最大的收益,設計價值并不必然體現在每件產品上。
這個小故事其實就真實反映了工業設計在我們國家現有經濟產業格局下所處的尷尬角色。改革開放三十年,在我們的制造產業與全球市場深度卷入的同時,中國本土的工業設計同樣借助中國制造的平臺與外部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并在無形中孕育成長,甚至中國本土的設計師更熟悉國外消費者的偏好、設計出更適銷對路的產品,廖志文及其團隊的嘗試其實說明了這一點。而像廖志文這樣的故事,在園區內其他設計企業中也都曾經出現。也就是說我們的設計企業不乏良好甚至出色的設計產品,相關產品在歐美市場的熱銷已經說明了這一點。不過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由于國內制造業企業與工業設計企業地位和角色的嚴重失衡,使得大多數的工業設計也不得不迎合低水準的制造產品,兩者陷入一種低層次的惡性循環當中。
低層次循環的怪圈
這是一個極難打破的怪圈。在珠三角不少制造業企業根本沒有意識到工業設計對產品和企業的重要價值,將其視為可以隨時通過廉價購買的一次性服務,也就不可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少企業已經習慣了通過跟從和模仿的方式開發產品,其對工業設計企業的要求也無非是對現有成品的外觀修改。這樣也就抹煞了工業設計本身的創新性和創造性,使其淪落為只有畫圖的功能。整個產業界和社會對于工業設計的價值評斷也只有據此而定。園區不少設計企業的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很多企業老板年收入在百萬以上,卻舍不得花三千塊錢給自己的產品做設計”。在這種背景下,本土的工業設計企業幾乎處于基本溫飽的境地。順領設計的趙總雖然不是從事工業設計的,但他之前也接觸和認識過不少本地中小設計企業的老總,大家都覺得生存環境比較惡劣,有些甚至已經考慮偃旗息鼓了。就在這個時候,廣東工業設計城的建設給了他們一線希望。
如何打破低層次的惡性循環?工業設計能否率先發力突圍?究竟誰來打破這種無奈的平衡呢?2008年11月,上任近一年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到順德考察調研中小企業發展,期間來到了北的青鳥工業設計有限公司。本來只安排了10分鐘的調研時間,汪洋卻在這家小公司里待了近40分鐘。他詳細了解了青鳥目前的運行情況、設計師是如何做設計的。他在出國考察的時候參觀過國外的設計公司,得知工業設計對制造業的提升帶動作用非常明顯。但在國內尤其是珠三角,工業設計似乎并沒有發揮類似的作用。青鳥執行總監陳剛昭回憶,當時他們也將工業設計企業面臨的種種困境向汪洋書記做了匯報,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無論企業還是社會還沒有形成對工業設計足夠的重視。汪洋表示了對工業設計發展的支持,并希望工業設計企業能夠做大做強,在引領珠三角制造業產業升級轉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省委書記對工業設計肯定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園區的籌備和推進工作,廣東工業設計城的出現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工業設計企業相對制造業企業的被動地位,使工業設計在產業鏈中的重要角色得以凸現。政府通過園區建設、政策扶植等方式,以一種強大的外力方式,打破了原來低水平的平衡,為工業設計更好的發展壯大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通過租金減免的方式,工業設計企業的成本大大降低。園區為企業提供了天然的宣傳平臺和渠道,以前單憑單個設計企業根本沒有能力宣傳自己,即便有好的設計產品,也不為外界所知曉?,F在有了園區這個平臺的整體推介,經常會有企業自己找上門來要求做設計。
設計企業都表示,入住園區前后他們都有很多變化。不僅訂單比之前多了,除了大企業的設計訂單外,很多中小企業也前來商談設計服務。更為重要的是,園區讓設計企業找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歸屬感,以前是作為單個企業存在,現在是作為一個行業整體存在。這種行業的自尊和自信也許才是廣東工業設計城存在的最大精神意義。
鏈 接 當代中國工業設計的產業現狀
(1)發展規模
工業設計作為一門學科于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在80年代初輕工業產品高速發展時期,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工業設計公司出現在廣州和深圳;歷經中國輕工業行業,家電行業,通訊行業發展的幾個階段、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已初具規模。據統計,2004年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約30萬人,行業年產值約300億人民幣,占2005年世界創意產業產值的1.27‰,相當于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19‰。
除港澳臺地區設計機構、少數大型制造企業的設計部門、國外設計機構分支、個人工作室以及政府和科研教育院所派生的專項設計課題研究機構之外,我國獨立的本土工業設計專門公司1000余家,主要分布在廣東、上海、北京、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
?。?)主要模式
專業設計公司。專業化公司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在廣州和深圳。少數公司將設計與制造聯合起來,人員規模超過150人。主要客戶對象涉及家電、信息、通訊、醫療等領域。
企業設計部門。20世紀90年代開始,摩托車、汽車、家電等制造業領域,一些大型企業專業工業設計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委托國外大型機構合作設計,迅速提升設計質量和層次。
院校工作室。主要集中在京、穗、滬等地,院校工業設計工作室專業素質較高;偏重設計與教育的結合,注重設計概念的創新;涉及信息、家電、通訊、醫療、交通工具制造業等。
政府支持的各種協會。以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廣東工業設計協會等為代表;主要開展產業政策研究、國際設計交流、承辦論壇展覽等。
?。?)面臨問題
行業剛剛起步,競爭已趨白熱化。產業化進程剛剛開始,整體處于“散、弱、小”的狀態,缺乏領軍型企業,缺乏創新設計能力;水平處于“設計加工、設計模仿”低端階段;世界級工業設計大師行列中還沒有中國自己的設計大師。
東南沿海正醞釀激烈競爭。產業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區域;深圳的產業資源占全國的50%以上;但是長三角地方政府正以罕見力度扶持工業設計;北京、上海已瞄準世界高端資源,全力爭奪。
(4)珠三角工業設計產業面臨的問題
設計資源與制造基地分離。珠三角工業設計企業約420多家,主體集中在南北的深穗兩端。其中深圳260多家,廣州60多家。兩地占全省工業設計公司總數的80%以上。中部的工業帶設計企業數量極少,在廣東工業設計城建設之前,擁有強大制造業的順德僅有20多家設計公司。
企業規模弱小。公司規模以中小型設計公司為主體;員工數量在5~10人的公司,占總數的25%;員工數量在11~50人的公司,占總數的58%;員工數量在50人以上的公司,占總數的17%;企業性質以民營為主,占總數的63%。
產業結構初見端倪。以專業設計公司為產業主體;以珠三角制造業為產業依托;以政府為引導的產業園區為產業對接平臺;以各級協會組織為橋梁;以各類院校、研究機構為人才培養后盾。
產業處在初級階段??傮w處于發展初期,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普遍偏低。年收入1000萬以上的企業,只占總數的5%;年收入500~1000萬(不含1000萬)的企業,占總數8%;逾40%的企業,年收入在100萬以下。
工業設計的反思
兩年來,工業設計城把工業設計與制造業結合的問題高度集中濃縮,以高強度的實踐極大地啟發了人們對于工業設計本身的反思。
工業設計的推廣研究
例如,除了前端的用戶需求研究之外,在廣東工業設計城,也有人在深入地審視工業設計的后端問題:設計師如何配合制造企業,使設計成果能夠與制造企業的資金、營銷、生產過程有機地配合起來?能否有效地為制造企業服務?石振宇感到工業設計需要做一項“推廣研究”。
石振宇不像傳統的中國文人,他身上有一種自達·芬奇以來的西方藝術家在工作室中親自動手的傳統。他帶學生重視動手能力,他最憂慮的就是當今高校培養目標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動手能力普遍不足,而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生“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假如心中沒有想客戶所想,急客戶所急,如何能夠為制造企業服務?
制造企業向設計師提出一個委托之后,要同時對資金、設備、材料等等做出統籌安排,市場競爭分秒必爭。假如設計師不能及時與企業溝通,在工藝上、成本上不斷適應企業情況做出調整,那就往往會在拿出一個方案的時候讓企業無從下手。這也就是多年來人們所說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只不過,石振宇把這個問題具體化、情理化了。任何問題,一具體就深入。沒有這種“推廣研究”,再好的設計,哪怕是體現了用戶的需求,挖掘出消費者新需求,也難于進入生產線。這也是以往“中國制造”模式中沒有解決好的難題。
應當如何扶持工業設計
從政府對市場“積極不干預”的香港來到了政府直接推動經濟的內地,張彪也在反思。與目前國內某些地方扶持工業設計企業、支持“設計大師”的政策不同,香港對于設計產業的支持是圍繞項目展開的,只要設計項目獲得委托方的滿意,政府會以一定的方式獎勵設計企業。這種“對事不對人”的扶持方式,省卻了政府評估、審查、考核等等力不勝任的工作,恐怕對內地頗有借鑒價值。
而搭建工業設計成果的交易平臺,倒是一家一戶企業難于做成的事情。張彪曾經設計開發過一款便攜式充電海上摩托艇,價格僅為普通摩托艇的十分之一,但其實現量產化卻是通過澳大利亞的貿易商。由于缺少有效的設計成果公共交易平臺,設計師和設計機構的創意往往通過自身長期積累的人際關系網絡尋找合作機會和轉化資金,張彪建議廣東工業設計城應該在這方面多搭建合適的平臺,并配套相應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