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基于全球陸地均一化氣溫數據集進行的氣候狀況研判顯示:2015年上半年為有觀測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上半年。這是我國首次通過自主研發的數據集產品,對全球氣候狀況進行研判,并得出可靠結論。這也意味著我國在全球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監測領域的話語權和業務自主性大大提升。
根據該產品的分析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球表面溫度(海洋表面溫度借助于美國數據)距平為0.73℃(比20世紀平均氣溫高0.86℃);其中陸地氣溫距平為1.35℃,比此前2007年的最高記錄高0.10℃(距平值基于1961年至1990年標準氣候值);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和陸地平均氣溫均達到器測資料時期以來的最高值。
這一結論與此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相關結論高度一致,其中細微差異主要是因為中國氣象局和NOAA陸地氣溫數據在統計處理方法、所收集的站點密度和地理覆蓋等方面有所不同所致。從空間分布來看,我國研發的全球陸地氣溫數據集在地理覆蓋率上不低于美英等發達國家同類產品。
在該項目的專家論證會上,與會專家認為,該成果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套全球均一化陸地氣溫數據集和全球百年尺度氣溫變化曲線,該數據產品的研制與業務轉化、應用,也標志著我國氣象部門初步具備了與發達國家同步發布全球陸地關鍵氣候要素監測成果的業務能力。
這一成果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牽頭,聯合國家氣候中心和英國、加拿大等國的氣象業務和研究專家,結合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和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在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專項等項目支持下共同完成。
“今年上半年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熱”對于很多人而言并不算新消息。不過,以前類似這樣有關全球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的科學結論,多出自歐美或日本,很少有來自我國的聲音。其原因在于,我國在全球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監測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美、英等國的數據,受到氣象資料處理能力的制約,因此在該領域的話語權較少。而要研發一套高質量的百年尺度全球氣候數據產品,在科研和技術上均有許多難題需要攻克。近年來,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許多大學及科研業務單位也紛紛研發該產品,我國研究人員也將其作為一項核心攻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