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包容性增長即為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它涉及平等與公平的問題,包括可衡量的標準和更多的無形因素。而所謂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應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重視社會穩定等。
〖包容性增長的意義〗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與國應互惠互利、攜手共進、包容發展。以國際社會共同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為例,假使世界各國不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采取貿易保護主義,也就不能有效解決金融危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利于解決好各國的勞動就業問題,也不能改善各國人民的民生問題。
從世界和平的視角看,不實踐“包容性增長”,富裕國家則會更富裕,貧窮國家則會更貧窮,世界經濟兩極分化愈發嚴重,由此帶來的局面就是世界無法和諧穩定。
從國內形勢來看,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讓每個公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愿望。如果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勢必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踐行的關鍵〗
踐行包容性增長的關鍵在于各國各地區各界人士都要講“包容”。胡錦濤主席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根本目的時,就表示希望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其次,踐行包容性增長的關鍵在于政府履行好責任,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提高勞動者的能力水平,讓更多的群眾收入提高。對此,胡主席提出4點建議:一是優先開發人力資源,二是實施充分就業的發展戰略,三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四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四點建議是從制度入手,是提高人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辦法。
〖“包容性增長”或被寫入“十二五”規劃〗
“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最早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2009年11月1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發表題為《合力應對挑戰推動持續發展》的講話中強調“統籌兼顧,倡導包容性增長”。2010年9月16日,胡錦濤主席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對世界各國經濟的平衡增長以及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中國推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大現實意義。這是因為,中國雖然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突出矛盾和挑戰。只有實現包容性增長,才能滿足全體公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將有利于全體公民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因而,在第十七屆五中全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將包容性增長加入“十二五”規劃內。
綜上所述,無論從國際的發展和平兩個主題看,還是從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讓每個公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目標看,胡錦濤主席倡導“包容性增長”的意義都極其深遠。我們深信,國際社會一定會對包容性增長達成共識,各國會攜手起來,深化合作,拓展合作,朝著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