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發改委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表示,2014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一些積極因素和發展動力正在積聚,預計下半年經濟將緩中趨穩,并有可能企穩向好。同時,他也表示不同意“東北振興戰略失敗”的說法。
去年以來,無論是全球經濟或國內經濟都面臨下行壓力,東北也不例外。2014年,黑吉遼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5.6%、6.5%和5.8%,下行壓力較大;在制造業整體困難、轉型升級裹足不前的情況下,老工業區的困境顯得尤為突出,東北的經濟增速回落和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G D P不是評判地區發展的唯一標準。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考察吉林時,再次強調要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決策層多次重申經濟新常態和重視經濟質量,強調要告別“唯G D P論”,這不是給東北懈怠的借口,而是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改革環境。這就意味著,即使東北G D P增長低于其他各省,也沒有必要為了單純地拉升數字而做一些飲鴆止渴的嘗試,而應全心全意地提升經濟質量,通過轉型改革走出困境。所以,承認并正視東北客觀存在的困難,找出原因對癥下藥,才是理性的態度。
誠如國家發改委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司長周建平所言,東北地區現在碰到的問題和十年前碰到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東北是發展中的問題,和十年前下崗、工人上路堵鐵路等問題是截然不同的性質。十年前的國企改革中,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前有后但整體還是在同樣的后工業時代之中,由于東北國企占比非常大,當大片國企倒下大量工人下崗,問題就顯得比較突出。而當前,時代正在更迭,南方的許多城市已進入互聯網時代,東北還實質上停留在后工業時代,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個時代的斷層。例如,當北上廣深大談創客、互聯網+和互聯網思維,VC、PE滿天飛的時候,國企子弟分配的存續問題在東北仍然成為新聞,這當然只是眾多事例中的一個切片,但可以從側面看出東北整個社會的嚴重體制化。當年,東北的重工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計劃經濟模式,時至今日,無論觀念或整體機制都仍然存在著很重的計劃經濟色彩,這在講究創新、思維開放的今日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東北的腳步。
實際上,東北依然有著很多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振興東北并不代表著要重走計劃經濟老路,也不代表著要一窩蜂地去搞服務業、做金融,而是要抓住已有優勢,發揮有利條件,激發經濟活力,讓現有的經濟基礎煥發出生機。東北在重工業方面有著深厚積淀,有著黑龍江“兩大平原”的天然資源,還有全國最集中的國有企業,無論是重工業的轉型升級、現代農業和新型農場改革或是新一輪國企改革,東北都有著其他地區不具備的基礎。而國務院印發的“28號文”中,也有深化東北地區國企改革、現代農工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推動石化電力等行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簡政放權等相關政策。
其實,東北有遼寧沿海經濟帶、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沈陽經濟區四大國家戰略部署區域,并不缺政策推動,但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廣東到正在發展自貿區的上海,沒有一個地區是能單純靠政策發展起來的,創新精神、改革智慧起著決定性作用。譬如,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全國各地普遍都在等待頂層設計,東北大可抓緊時機,利用好國企集中的客觀條件,采取主動,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管理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
理性面對東北之困,不在于東北振興戰略成敗之辯,而在以觀念和制度革新重新激發東北的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