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梁思成當年曾在日記中寫道:“北京城不會得感冒,但總有一天它的交通會得心臟病。”如今,他的擔憂已經變成現實。交通擁堵不僅導致經濟社會諸項功能的衰退,而且還將引發城市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成為阻礙發展的“城市頑疾”。
日前國務院已原則同意了北京關于治理交通擁堵的方案。其實,從2003年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200萬以來,北京就開始了“治堵”歷程。縱然在這八年里各種治堵措施層出不窮,然而,時至今日,人車矛盾依然無法破解,成為京城不得不面對的一大棘手難題。有人戲稱這就像人的循環系統出了毛病,循環系統不通暢就會削弱免疫系統的作戰能力。
消化系統是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加油站”。對不少城市來說,在盲目擴張的過程中,很多重要的基礎設施都跟不上來,似乎就是城市“消化系統”不暢的問題。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化本來就是讓人們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現在大多數城市都沒有做到這一點。貧富收入的巨大差距讓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渴望更加強烈;畸高的房價透支了很多人大半生的財富;上海高樓大火奪走50多條生命;鄭州自來水管發生7年來第十次爆裂;北京國貿橋下兩年三次跑水、塌陷;南方暴雨來襲,廣州、桂林等多個城市瞬間變成澤國。
政府對于城市的重要性就像大腦規范人的行為舉止一樣。以北京為例,先是向北擴張,后來又要東部崛起;搞了幾年衛星城后,又覺得還是攤大餅的效率高;望京模式沒有解決城市人口居住難題,天通苑卻讓城北地區陷入癱瘓。鄂爾多斯新城和京津新城因人氣稀少,被媒體批為“鬼城”、“空城”……。從一些城市的發展過程就可以看出,在大廣場、大馬路、大拆遷之后,很多地方的發展規劃像是在東闖西撞。城市建設如此折騰,如果不是城市的大腦——政府出了問題,恐怕不會有這么熱鬧。
在北京提出建設世界城市之前,全國有655個城市正“走向世界”,有183個城市要建“國際大都市”。如果僅從表現形式上來看,“城市病”還真具有了流行性傳染病的特征。這是因為我們的城市免疫力太差?還是因為我們有著相同的致病基因——浮躁沖動和政績的喜好?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預言,在21世紀這個世界將發生兩起大事件,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新技術革命讓地球人之間的距離已經很近,世界也變的異常透明了。然而中國的城市化在高歌猛進中卻突然患上了綜合性的“城市病”。 城市化發展無可阻止,但是僅靠傳統的思維模式,“城市病”已經不可治愈。看來我們確實需要調整方向了,特別需要強調以人為本這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