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日前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今后5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明顯改善,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城市地面景觀明顯好轉。為此,要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并實施地下管廊有償使用制度。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3年,中國城市供水、排水、燃氣、熱力等基礎市政管線里程長達190萬公里。綿長的地下管線如同城市“神經中樞”,承載著重要功能。然而,由于長期缺乏管理規范,隸屬不同經營主體的管線普遍“各自為戰”,令城市地下空間雜亂無序。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問題專家劉會忠對本網記者表示,重地上而輕地下的城市規劃設計觀念,導致管線維護時頻繁出現“馬路拉鏈”現象,還危及到城市安全。“最根本的問題是涉及城市安全,(地下管線鋪設不合理)經常引發城市災害,比如,道路塌陷、爆管事故、高危管線的爆炸。讓我們感覺腳下埋著‘火藥桶’。我們統計過,全國每天發生的管線事故不下10起。”
這種“跛腳”的城市化發展已經引發了政府管理部門的關注和反思。此次,國務院部署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在城市地下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國務院要求,要抓緊編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專項規劃;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舊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統籌安排管廊建設;完善管廊建設和抗震防災等標準,建立終身責任制度,確保工程質量安全。
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方面,國內一些城市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廣東珠海橫琴新區在建設過程中,政府投資22億元建成的地下綜合管廊已經投入使用。橫琴新區發展改革局局長康洪對本網記者表示,政府考慮將地下管廊資產劃撥給當地一家國有企業運營管理,通過管理費方式逐步收回成本。“管廊建成后,可以有效提高管線的使用壽命,方便管理,實際是為各個管線單位提供了優質服務,可以收取相應的租金或者服務費。地下管廊也就變成了一項優質的城市資產。根據我們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來看,效益是非常好的,有望在8到10年收回投資成本。”
事實上,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耗資巨大,每公里成本高達8000萬到1億元。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像珠海橫琴新區那樣,單純靠政府投資完成建設。對此,國務院辦公廳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優先鼓勵入廊管線單位共同組建或與社會資本合作組建股份制公司。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表示,中央財政計劃三年投入102億元,引導地方搞試點,并以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政府要)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另外,要創新融資體系。比如,發專項金融債,允許管廊建設企業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還有國家開發銀行配套的中長期政策性金融貸款,來支持綜合管廊的建設,來解決融資的問題。”
而珠海橫琴新區規劃征收地下管廊使用費的設想,也與高層不謀而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提出,要實施地下管廊的“有償使用”。具體收費標準要統籌成本收益關系,引導供需雙方協商確定收費標準,形成合理的收費機制。運營初期,如果收費不能彌補成本,地方政府可給予必要財政補貼。
據統計,今年已有69個國內城市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總投資約880億元。地下管線問題專家劉會忠表示,由于投資成本巨大,各地應根據經濟承受能力和地形地貌差異,合理制定投資方案,地下綜合管廊設施需要體現公共產品屬性:“我們要量力而行,尊重市場規律。地下綜合管廊該定位為公共產品還是市場產品呢?我認為,還是定位成為公共產品更好些。就像公路一樣,主要靠政府投資,采用民營或公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