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日,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針對黑龍江黑河市知青博物館在北京設展而引發的爭論撰文,稱這一事件“又把‘知青一代’的歷史擺到了互聯網輿論的前臺”。張頤武說,雖然那段歷史已經過去30多年,但對它的發掘、反思和認知一直持續到現在,相關爭論仍是當下中國輿論場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這些爭論涉及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思考和對中國“大歷史”的認知。
張頤武指出,對“知青”這一群體命運的認知在20世紀80年代就是文學和文化討論的熱點。從那時到今天,人們對知青時代的總結思考從未停止。親歷者們的各種回憶和相關作品雖然也有認識不同和意見分歧,但又都有兩個共生互補的側面。
其中一面是那段艱難歲月給很多下鄉的城市青年帶來考驗和困擾,也給他們的家庭和周圍的人帶來痛苦和問題。知青一代中的一些人在陌生的農村生活中求學無門而致才華被浪費,還有些人付出了其他各種代價。這些都是真實而具體的存在,并且通過當時“回城”的歷程投射在歷史中。因當時錯誤決策和歷史頓挫而造成的傷害當然無需諱言,這個方面不應被否定也不會被否定。
但另一面同樣不容忽視,那就是知青歲月中的青春無悔和卓絕奮斗值得銘記。雖然艱苦,但知青一代的很多城市青年通過對農村的深入了解擺脫了“紅衛兵”思維,更多理解了真實的中國及其國情。他們通過艱苦勞動磨練了意志,在為建設農村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收獲了生命中真實的感動以及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這樣的艱辛使許多知青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中國的未來。經過那些年的積累和準備,知青一代在中國社會進行新的選擇后獲得了機會,得以進入大學或在各行各業發揮作用,他們中的很多人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也是真實而具體的存在。如果讀過梁曉聲、張抗抗、葉辛等頗具代表性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就會理解當時人們的真實感受。簡單否定以上任何一面都是對歷史的不公,也是對知青奮斗史的不公。
張頤武表示,中國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走出文明的歷史低谷并追尋富強的歷程,其中充滿悲壯奮斗和艱難困苦。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有失誤也有迷途,有曲折也有頓挫,但這些都是中國“大歷史”連續性的一部分。這段“大歷史”曾讓眾多中國人付出艱辛甚至生命,知青們的那段歲月只是這個“大歷史”進程的環節之一。無數事實證明,中華民族既有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也有糾正錯誤并讓中華文明走向復興和崛起的能力。現代中國人的奮斗是光榮的,我們在內憂外患中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富強付出眾多代價,但今天的中國已經給了歷史以報償,前輩的努力沒有被辜負。
最后,張頤武說,黃仁宇先生在對中國“大歷史”進行闡釋時明確反對用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對待歷史,把好人壞人的對立用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并無不妥,但用在歷史中就不免流于膚淺了。今天我們對于知青問題的認知正是要有這種“大歷史”的開闊眼界。反思歷史固然重要,但它絕對不是情緒宣泄或借古諷今,不是用過去歷史的復雜來撕裂今天的社會,不是通過觀點紛爭來嘲笑現代中國人在奮斗中的付出和努力。相反,反思需要的是對歷史明智的理解和理性的認識,需要對歷史經驗和教訓進行多重和復雜的探究。這其實是我們在對知青歷史進行反思和探索時所應持有的態度。知青一代有代價有迷途,但更有承擔和使命,他們的付出也是中國人艱辛奮斗歷程的寶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