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氣息濃郁的什剎海、南鑼鼓巷落選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7月24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市人大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10年有關情況的報告。據悉,檢查組今年5月起對北京多處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實地檢查調研,發現南鑼鼓巷、什剎海納入保護開發后變成了商業街,脫離了原先的味道。檢查組指出,現在舊城保護和改造仍未跳出以商業開發就地平衡成本的改造模式,導致這些地區商業性開發程度高,但功能和人口卻未能得到有效疏解。(7月25日《新京報》)
除了個別要塞之外,大凡城市,都是從有市之邑發展起來的。歷史文化街區肯定不能脫離商業,否則無從聚集人氣,更重要的是,歷史上任何時期,無論是城市的街巷,還是在縣城、鄉鎮,都有茶館、酒館、商鋪的分布。商業建筑、民居建筑及政治、文化等特定功能的建筑,都是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定程度的商業開發,不僅還原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原貌,而且還將為街區保護創造現金流。此外,還將為走訪街區了解歷史文化、文物的市民和游客提供餐飲、休憩、紀念品購買等服務。
但問題是,在國內不少城市,無論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文化街區,還是地方政府近年來修建的仿古古鎮、古街、古建筑群,開發模式都走入了一個過度商業化的誤區。這類模式下,街區或仿古古鎮、古街的所有建筑都被開發為商鋪,或用于餐飲,或變身為先鋒概念的咖啡館,或售賣地方美食,或出售真假難辨、性價比極低的玉器及地方紀念品,沒有歷史文化的陣列、展示和創造區域。初次接觸并走入這類街區、仿古古鎮、古街,市民和游客還會有點新奇的感覺,但隨著這類區域在全國各地的遍地開花,也就無法獲得有別于一般的商業步行街的體驗。
開發單位甚至對租用街區或仿古古鎮、古街的商鋪也不進行資質、經營項目、品牌風格等方面的考察,而是按照出價者高的原則放租,使得很多與歷史文化概念、風格完全不搭的經營項目、品牌混雜在歷史文化街區或仿古古鎮、古街,顯得不倫不類。
過度商業開發,且主要以美食+購物為開發方向,最終變得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的歷史文化街區及仿古古鎮、古街,之所以會成為一種流行的開發項目,在全國各地蔓延,原因就在于以北京南鑼鼓巷、什剎海以及成都錦里、寬窄巷子等為代表的項目的走俏。這也加劇了一些地方對原本保存完好的古鎮、古街區的破壞性開發。
北京市此番以過度商業開發為由,將什剎海、南鑼鼓巷“請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義。筆者以為,國家文化、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在全國范圍內,嚴格依照歷史文化、文物保護的原則和規定,對各類評級古鎮、古街、古建筑群、文物保護區開展檢查,責令地方清理這類區域過度商業開發現象,取消無法或不開展有效清理的區域的專項評級。與之同時,還應出臺專項規定,要求各地對近年來興建的仿古古鎮、古街、古建筑群(包括復建項目)進行掛牌明示,不得在宣傳中含糊其辭、誤導市民和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