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度,風卷云舒。
要說城市人羨慕起農村生活,這樣的新聞就發生在這幾年。
“在湖州,農民幸福指數提高了,城鄉之間已沒有身份地位、生活水平的差距,只有地域的區別。”
這是近日來湖參加湖州·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研討會的一位專家的感言;另一位專家的話更直接:“湖州城鄉差距1.98∶1,絕對國內前列。”
城鄉差距在縮小,這是我市“十一五”期間城鄉巨變的一個“濃縮”。
著眼于統籌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市吹響了新一輪城鄉攜手共進的號角,在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中、在中心城市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協調推進中,湖州大地重換新裝,活力四射。
數字公告
我市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基本方略,通過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省級新農村實驗示范區,成功創建了聞名全國的新農村建設“湖州模式”。累計完成255個示范村建設、1198個整治村提升和28個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在全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考核中位列所有設區市首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2009年農村居民純收入11745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98∶1,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
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的戰略目標,我市堅持以規劃為先導,大力推進城市化步伐,市域城市化水平已從2005年的48.4%上升到了2009年底的55.5%,其中市本級達到58%。中心城市總人口已由2005年底的57.6萬人增長到2009年底的78.1萬人,平均每年增加5.1萬人。中心城市按照“東拓西擴、北進南控、中間完善”的城市發展戰略,建成區面積已從2005年的6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82.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拓展4.4平方公里,“一城兩區”的帶狀組團式大城市框架初具規模。
從農村大地的新變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新推進中,我們可以看到,城鄉統籌從美好的愿景正化為美麗的現實。
五年回眸
NO.1 美麗鄉村填補“鴻溝”
核心提要:新農村建設
走進長興縣夾浦鎮月明村,“遠看像公園,近看像城里,細看農民生活在幸福樂園”;接觸村民,家家住新房、種花草,城里的孩子進村度暑假,幸福的感覺什么樣?就寫在月明村每一個人的臉上。
月明村是我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樣板。“十一五”期間,隨著全市域推進新農村建設,各地農村的道路更通暢、住房更現代,環境更美化,涌現出一大批“配套跟城里一樣、環境跟園林一樣、生活跟市民一樣”的農村新社區。
在以往,安吉山外的商品進不了村,山里的農副產品出不去。“十一五”期間,該縣將破解交通瓶頸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頭號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5.6億元,投入項目18個、共121.9公里,一條條交通要脈相繼建成,大山與外界不再封閉;全縣187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446.8公里的農村聯網道路還鋪進了各個自然村,形成了村村通、村與村之間也通的交通格局。
走進吳興區八里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整潔、寬敞是第一感覺。每個房間的門口都按照統一標識標注著各個科室的功能。該區大力推進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目前標準化鄉鎮衛生服務中心和標準化村衛生站已實現全覆蓋,并引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化理念,在全區全面推行組織構架、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和制度規范“四統一”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成為國內率先在衛生領域整體按照ISO標準化管理運行的地區。
……
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素質美”的目標要求,以與浙大合作共建省級新農村實驗示范區為主抓手,以省級新農村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一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戲在我市農村各地高潮迭起,一個“村村優美、家家富裕、人人幸福、處處和諧”的美麗鄉村在湖州大地英姿初展。
NO.2 城鎮“肌體”有序擴張
核心提要:網絡化城鄉空間結構
僅僅6年前,長興縣城雉城鎮還是被省政府劃定的“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如今,走進這里,宛如一個大公園,到處花紅柳綠,綠意盎然,不但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森林城市”稱號,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公園協會命名為“國際花園城市”。
事實上,城鎮化已成為我市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的一個主旋律。以農村公路、城鄉公交、電力、供水、郵政、信息、電信、廣電等“八大網絡”建設為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拓展延伸。全市等級公路、城鄉公交、有線電視、電信寬帶通村率均達到100%,成為全省首批實現“縣縣電氣化”的地市之一……
安吉縣孝豐鎮是個老縣城,“十一五”期間,該縣提出了“遞孝同城”新理念,“同城效應”催化孝豐小城鎮建設,目前,隨著南溪大橋、南臺休閑小區、中心綠島改造等項目的完成,這個歷經滄桑的舊城已換了新顏;
“十一五”期間,南潯鎮在古鎮保護開發上有了新的進展,經連年的大力修繕、復興,文化底蘊的進一步挖掘,古鎮風情迷倒南來北往客。同時,南潯正逐漸向現代化縣城轉變,通過布局臨滬新城、江蔣漾新城、南部新區,加上潯東古鎮區和老城區,形成北、東、中、西、南全方位的現代化新興商貿型旅游城市格局;
……
通過加大建設投入,一個“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一般建制鎮—中心村”網絡化城鄉空間結構已初步建立。目前三縣縣城的建成面積從“十五”末的51.6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末的80.6平方公里,接近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武康、雉城和遞鋪三鎮作為市域發展的次中心,地位日益凸顯,菱湖、雙林、練市、埭溪、新市、和平、泗安、鐘管等15個中心鎮散布在市域范圍,發展勢頭強勁。
NO.3 普享改革發展“紅利”
核心提要:民生保障體系
讓農民普享改革發展的“紅利”,讓每一個人更幸福地生活,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出發點。
吳興區八里店鎮移沿山村文化大廳每一天都是熱熱鬧鬧的,在這里,除了音響設備外,還有高質量的運動健身器材。“我幾乎每個下午都來這里活動,村里不少人也是天天下午來。”68歲的村民孫向明高興地說。
只需從家里溜達幾步,就能免費享受到各種健身服務,新農村建設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讓孫向明感到很舒心。
多少年來,市民、農民——身份差別的背后是就業、醫療、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巨大差別。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待遇、過上像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一直是農民多年來的夢想。
安居是民生的重要內容,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說,關鍵是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近年來,我市堅持因地制宜,采用“集中新建型”、“ 中心集居型”、“ 保護改建型”、“ 危房改造型”四種類型,大力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建設,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近年來已累計完成農房改造建設8.67萬戶、2016萬平方米,直接投入約126.7億元……
加快構建農村就業、養老、醫療、救助、權益五大保障體系,營造生命“綠色通道”,是惠及千萬農民的一項重中之重工程。
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實現了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保障體系;建立以鄉鎮為單位小額補助、縣區大病統籌和困難群眾大病救助“三條醫療保障線”組成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率達到96%以上,人均籌資額240元;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市60周歲以上無養老保障的城鄉居民已全部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并積極推進45至60歲居民的參保工作……
據統計,2006年以來,全市財政預算內用于“三農”的資金累計達108.13億元,保持年均遞增25%左右的高幅增長。
伴隨民生保障的大幅改善,更多的幸福寫在農民的臉上、更多的歡笑蕩漾于農村各地。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如今的湖州,天藍、地綠、水清、人和,城鄉經濟繁榮,基礎設施完善,人民安居樂業。江南水鄉正描繪著“宜居樂活”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