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人類發展的主題。城鎮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的一種衡量標準。城市隨著人類文明不斷進化,反映了我們存在的狀態,從歷史、現在到未來。
自1978年的改革起至2011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由17.9%發展到51.2%,在經歷了一波無比猛烈的城鎮化浪潮的同時,“城鄉發展不均”、“城鎮居民住房緊張”等一系列問題也開始凸顯。在此我們不禁要問:明天的中國的城市又該是怎樣的?
或許,曾為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提交展陳學術方案的著名城市學學者王軍先生能夠解答我們的疑惑。
近期,王軍先生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歷史的峽口》。
其間講述了中國近代以來被迫的轉型,也是人類最大規模的轉型。包括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國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國之北京以及南國水鄉,鉤沉歷史,發力當下,讓我們深刻的理解中國過去的歷史和遺留下來的文明資源對于當今城市化進程的作用。
歷史的峽口
分享嘉賓 王軍
2011 年的一個夏日,在北京地鐵一號線,我打開這一天的“地鐵讀物”——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建國方略》,站在車廂內翻閱起來。
看了一會兒,我身前座席上的一位老先生站立起來。“你在看孫先生的書!你在看孫先生的書!”他睜大了眼睛看著我,“沒想到你們還在看孫先生的書!”
老先生一口流利的國語,聽得出他來自寶島臺灣。“是啊,我在看孫中山先生的書,他的書很好啊!”我脫口而出。
“確實是好!他的觀點今天都不會過時!”老先生頗為激動,指了指身邊坐著的一位女士,自我介紹,“我們從臺灣來大陸旅游,這是我太太。國父的書我們從小就念,他寫得太好了!可是,現在臺灣的年輕人都不念了。沒想到大陸還有人念!”
列車到站,老先生偕夫人下車,我繼續前行。看著他們的背影,我一時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