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去年已取消的149項職業資格基礎上,再取消網絡廣告經紀人等62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以改革釋放創業創新活力。(《京華時報》7月16日)
國務院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擴圍,既是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現實需要,也是進一步簡政放權、打破部門利益壟斷的必要舉措,是利國利民之舉。
客觀地看,職業資格許可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經過多年發展,職業資格制度存在不少弊端:一是很多地方和行業協會設置的職業資格許可事項過多過濫,使許多職業資格許可如同時下各種“奇葩”證明一樣庸俗可笑,給民眾正常就業帶來了障礙。二是不少行業組織、協會、學會只管考試發證和收費,沒有實行考試與培訓、鑒定和培訓等職能分離,成了行業權力泛濫和腐敗的“溫床”。三是造成了職業資格水平評價與職業資格準入混淆,提高了創業創新門檻,使民眾變得無所適從,加大了就業難度。可見,這種職業資格許可亂象,不僅會扼殺民眾創業創新生機,更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國務院去年取消了149項職業資格許可,加上這次取消的62項,應該說數量夠多了,但是,社會各界應有足夠認識,不可盲目樂觀。因為國務院出臺政策是一回事,各級政府權力部門是否認真落實政策要求則又是另外一回事。
從媒體披露情況看,國務院已取消的149項職業資格許可,雖發布了目錄,但至今還沒有開展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摸底調查,到底有多少事項得到落實,還不清楚。而現實是,不少部門在落實取消職業資格許可事項上,玩“空手道”,變著法兒拖、延、緩執行國務院政策;有的部門甚至取消了一些舊職業資格許可事項,換個“馬甲”,又弄出了新職業資格許可事項,使國務院取消職業資格許可事項政策效力減弱,甚至陷入了一邊取消一邊增加的怪圈。
取消職業資格許可事項,為何執行起來如此艱難?關鍵還在壟斷利益一時難以被打破。在當下,一些政府職能部門思想認識模糊,意識不到簡政放權的社會重要性,仍沒有處理好政府權力與市場邊界之間的關系,迷戀或熱衷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權力管控方式,總認為取消職業資格許可事項是削弱部門權力;更有些部門“利益自肥”意識膨脹,認為取消職業資格許可事項減少了部門經濟利益,影響了“小金庫”。
顯然,進一步精減職業資格許可事項,既是一場經濟領域的改革,也是一場部門利益的調整。中央政府不僅要出政策,也要督促政策落實,對執行不力或虛于應付的一些政府部門進行行政問責或相應處罰,徹底清理“紅頂中介”,斬斷利益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