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安徽部分地區調研了解到,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無用、建后閑置現象,甚至成為少數主管部門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一些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重建輕管,后續運轉養護資金缺乏,導致已建工程加劇折舊,損壞嚴重。我們應該讓基層民生工程發揮更大效用。(7月15日《半月談》)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變成了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已是一個老話題了,也是頻現各地,屢見不鮮。民生工程沒能發揮其應有效力,無非兩種原因,一者,主管部門本來就是打著建民生工程的幌子建政績工程,他們的出發點就有問題,所以在建設民生工程時,不可能真正從民生出發,而會好大喜功,容易不顧現實,凌空高蹈。如去年有媒體曝光,山東省商河縣投資數千萬元的小農水項目,當地政府宣稱“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卻未經使用就大面積報廢,蓋因為很多設施并不是出于實際效能的考慮,而本來就只是一種擺設。這些“惠民工程”打著惠民利民的幌子,卻根本沒有造福于民,只不過是糊弄上級騙取政績及財政撥款的形象工程。
二則,一些主管部門盲目上馬項目,缺乏對實際情況的了解,不能因地制宜,下達“硬指標”、“設時限”,可民生工程項目,要么不符合民眾現實需求,要么早就應該退出目錄。不符合實際情況,比如曾連續實施5年的農村沼氣建設工程就是其中一項。安徽省五年間投入了10億元,為每戶農戶建沼氣池,可因為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而老年人又習慣柴草生火,沼氣也需要動物糞便作為原料,耗資巨大的沼氣池利用率相當低,如事先科學規劃,多加考察,這種并沒惠民卻又投資巨大的沼氣池也并不會建設起來。
故意將民生工程打造成政績工程,太過可惡,而因為缺乏科學規劃與成熟考慮,將民生工程變成了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爛尾工程,則太可惜、太可悲。兩者都是對國家財政資金的浪費,也透支了民眾對于政府保障民生能力的信任,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也是政府部門責任意識不強、能力不夠的表現,其中也往往隱藏著腐敗的身影。
民生工程應該接地氣,保民生、促發展,需要相關部門統籌協調,合理科學規劃,改變重建輕管,加強管理,也需要更多地征求民意,不能閉門造車,民生工程怎能少了民眾的參與決定?民眾冷暖自知,他們自己才知道哪些是他們所最需要的。只有充分征求民意,并接受社會監督,同時還要加強監管,才能避免民生工程異化為面子工程、爛尾工程,才能讓惠民政策真正落實到人、落實到戶,讓國家財政資金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對于那些把民生工程生生變成面子工程、爛尾工程的部門及官員,如貪瀆惠民資金、決策失誤、好大喜功、能力低下等,都應該追究相關責任。將善政變成惡政,或是庸政,都是失職瀆職行為,將有限的應用于刀刃上的國家財政資金打了水漂,或是收入了自己囊中,透支了政府部門公信力,糟蹋國家財政資金,無濟于改善民生,都不能輕易放過。只有加大問責力度,才能以儆效尤,有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