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榆林文科頭名花落榆林華棟中學,令人意外的是,華棟中學表現得異常低調,老師談及榆林文科第一名邢程遠都諱莫如深。據其他學生透露,三年讀書期間從未見過邢程遠,突然間她就成了榆林文科頭名,讓人十分不解。而網帖更是直指這名“高考狀元”是“高考移民”。記者調查發現,邢程遠2009年以投親名義將戶口從山東鄄城遷至榆林,落在華棟中學校長李錦成名下,李錦成為其“舅父”。但雙方并無任何親屬關系。(7月8日《華商報》)
學校出了高考狀元,卻刻意保持低調,避談狀元考生,這顯然不正常。該生2009年就將戶口遷到榆林,作為三線城市的榆林,戶籍管理并不嚴格。表面上看,邢程遠只是鉆了政策的空子,其在榆林高考并不違規。但是,邢程遠空掛戶口與學籍;既享受了其他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又享受了陜西優越的錄取條件。此舉即便不違規,對陜西考生也是不公平的。傻子都知道,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高考移民。不過,邢程遠移民工作做得較早,提前六年就認了“舅父”,取得了榆林的戶口與學籍。
眾所周知,無論是非正常戶口遷移還是空掛學籍,外地學生取得異地高考資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相關部門制度失守,為何有好幾個與李錦成沒有親屬關系的人落戶到了他的名下?學生空掛學籍又是如何完成的?除了提高升學率的因素以外,校長任由他人“認舅父”,空掛戶口與學籍,這里面有沒有利益輸送,也讓人遐想。這既需要當事人自證清白,也需要有關部門介入調查。如果有人徇私舞弊,偽造國家公文證件,收受賄賂,有關部門還要依法依規啟動問責程序和司法程序。
換個角度看,如果邢程遠少考幾分,沒有取得文科頭名的耀眼光環,又有多少人緊盯邢程遠不放,到處曝光其高考移民呢?事實上,不僅山東的邢程遠遷移戶口到陜西高考,高考移民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雖然有人被取消學籍,甚至被追究法律責任(內蒙古今年高考前夕就清退了一批來自河北的高考移民)。但是高考移民依然屢禁不止,由此扯出的招生公平話題令人深思。
雖然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相對公平還是有的。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外來移民做了榆林的文科狀元,對榆林本地考生不公平。如果少數人憑借權力、金錢開路移民成功,上了理想的高校。這對于絕大多數沒有能力移民的同學來說不公平。盡管有報道說,全國大部分省市已經或者正在消除城鄉戶籍差別。但這主要說的是城鄉二元制的差別,戶口地域差異與戶口附加值并沒有根本改變。比如依附于戶籍制度上的教育體制與招生制度并未改變。如果沒有招生制度不公平,又何來高考移民?因此,不公平的招生體制才是高考移民的根源。高考移民屢禁不止實際上是對教育體制、招生制度的拷問。
不少有識之士進言獻策,希望改革高考招生指標分配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先行一步,多年前就建立了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確定招生指標的制度。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政法大學的熱氣并沒有撼動招生地域差異的堅冰,目前還沒有第二所名校跟進,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袁貴仁表示,2016年將有25個省用統一命題的試卷。民眾對此寄予厚望,希望以此為契機化解異地高考難題,推進高考錄取公平。但是隨后教育部人士解釋說,統一命題不是統一試卷,更不是統一錄取。高考錄取公平依然遙遙無期。
當下,改革發展步入了深水區,民眾參與改革發展成果分配的熱情高漲,而公平的受教育權無疑是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內容。以地域為界限的差別化的招生制度越來越成了社會公平的絆腳石,它繼續“合理存在”下去真有些不合時宜。國家對高考政策作出必要調整,招生指標實現合理分配,破除地域壁壘,才是消除高考移民現象的治本之策。如果教育資源配置比較均衡,招生體制公平合理,考生到哪里參加高考都一樣了,誰還會“亂認舅父”?高考狀元又何必躲躲藏藏,羞于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