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盤活存量資金已然成為近幾年最讓政府頭疼的問題之一,近幾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不下10次地部署有關盤活存量資金的內容,雖然頻頻提及,但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在昨日召開的常務會議上,國務院再度出招針對“睡大覺”的財政資金,會議確定,將2500多億元的沉淀和違規資金加快用于急需領域。業內分析認為,相比財政收入和財政存量來講,2500億元不算一個大數目,政府此舉更多地是為了“殺雞儆猴”,提醒各級財政要將“沉睡”的資金流動起來。
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目前國內急需運用到財政資金的主要還是民生、基建等領域,比如醫療、養老、鐵路和公路等仍然需要大量資金作為保障。“地方的許多項目對于財政資金的渴求還是非常大的,比如,醫療等民生領域一直都是財政資金重點照顧的對象,而且目前公路正處于全國聯網的關鍵階段,再加上京津冀等區域的發展也需要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和軌道交通的建設。”陳及說道。
而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徐逢賢則認為,除了民生、基建等傳統領域,近期大熱的創新創業等新興領域或也將從中分得一杯羹。在他看來,這些科技型、創新型的小微企業發展前途巨大,但在創業伊始往往受困于資金短缺,在“兩創”熱情高漲的今天,運用財政資金推動新興企業的發展也不失為一項目光長遠的投資。
雖然地方和民間對于財政資金的需求量日益龐大,但現實情況卻是“僧多粥少”。據上月審計署發布的報告顯示,至2014年底,18個省本級財政存量資金高達1.19萬億元。
陳及表示,對于尚未啟動的存量資金來說,已盤活的這2500億元可謂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大量資金趴在賬上“睡大覺”的情況下,這筆資金主要起到的還是引導和警示的作用。“雖然數額不大,但政府就是要調動起這2500億元為地方財政拉響‘有錢不花’的警報,提醒地方財政要將沉淀的資金流動起來。”陳及說道。
“沉睡”的存量資金為何屢叫不醒?在陳及看來,自從我國財政從生產型財政轉為公共財政之后,由于財政資金更多地投向無回報或低回報的公共領域,導致地方各級財政運作存量資金的熱情大大降低。
“盤活存量資金是個老問題,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說道。在他看來,預算編制不合理,預算執行不到位,規劃、項目變更等都可能導致存量資金沉淀。
2014年以來,財政部將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擺在財政工作的突出位置。日前,國務院印發《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方案》,出臺十大舉措進一步盤活“沉睡”的財政資金,包括對上年末財政存量資金規模較大的地區或部門,要適當壓縮下年財政預算安排規模;同級財政可按一定比例收回資金,統籌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資金支持的領域等等。
“但效果還有待提升,因為很多資金都趴在各部門的賬戶上,僅靠財政部門一家的力量還不夠,仍需要加強部門間的協作。”王雍君說道。此外,他還認為,相關部門應當延長預算準備時間,特別是公共領域的投資要先把事定下來,在環評等基礎工作完成后,再根據工程實際進度安排預算資金。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也表示,只有預算管理制度和相關財務制度改革到位,才能扭轉政府“亂花錢”或“錢花不出去”的局面,有效盤活財政存量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