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已不可阻擋,各行各業都在通過‘互聯網+’實現創新型發展,政府應該從政策層面支持新事物的發展。”近日,城市化委員會榮譽顧問、技術經濟學家及數量經濟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年83歲的李京文教授在武漢工商學院在主講講座《深化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時提出自己的看法。
“只要是老百姓支持和歡迎的新事物,政府就要支持”
“隨著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第四次產業革命已經到來。”李京文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零售、交通、通信、醫療、教育等行業都正在通過“互聯網+”實現創新型發展。
在談到“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時,李京文特別提到了如今在社會上流行卻飽受爭議的租車軟件。“我自己就經常使用神州租車軟件的專車服務,該項服務既便捷、快速,而且司機的服務也很周到,搭車的時候還經常扶著我上車、下車,比一些的士司機的服務態度要好。”
對于一些打車軟件飽受爭議的“納稅”問題和經營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李京文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態度:“我覺得只要是老百姓支持和歡迎的新事物,政府就不應該取締,政府可以想辦法采取‘線上納稅’等方式解決打車軟件面臨的一些問題,讓打車軟件規范化。”他還表示,現在“互聯網+”使各行各業遇到了新的挑戰,政府應該更多地對新事物進行監督和管理,而不是管制。
“以多學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創新能力”
“工業化信息化融合對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李京文院士結合自身的學習和學術研究經歷指出,高校要根據原有的專業基礎,設置交叉學科、邊緣學科,要依托“互聯網+”的一些新技術,研究新的問題、新的挑戰,設計新的交叉學科,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提高自身創新能力,使我們的國家成為創新型的國家。
“現實生活中沒有單純的學科,而研究交叉學科更容易得出創新的成果。”他介紹,他研究的數量經濟學就是數學和經濟學的交叉,技術經濟學是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的交叉,而如果只是單純研究經濟學是很難有新成果的,研究交叉學科就是進入新的領域,更易于提出新主張。
“世界是多元的,我們需要多元的學問來研究多元的世界。”李京文院士建議高校積極適應“互聯網+”的形勢,在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等方面展開更深入的研究。
李京文院士還對武漢工商學院這類民辦高校的發展提出建議,他說,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民辦高校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機制靈活,可以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他建議民辦高校要更注重與市場、社會的結合,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
年輕人是“互聯網+”的主力軍
“我們家對新鮮事物最敏感的是還在讀中學的外孫女,她是我們學習如何用互聯網加強工作和學習的老師。”李京文表示,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輕人思想活躍、干勁很足,是“互聯網+”的主力軍。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式將‘互聯網+’納入國家頂層設計,明確提出要做好規劃、制定措施”,李京文認為,年輕人既是“互聯網+”服務的對象,也是“互聯網+”的參與者,要吸引年輕人參與到“互聯網+”和創新創業活動中來,既要為他們服務,又要使他們發揮優勢為“互聯網+”創造新的發展和經驗。
同時,李京文也強調,“互聯網+”也要重視對農民的服務,目前農民人數占中國總人數的65%,中國農民的知識水平正逐步提高,應把“互聯網+”信息技術帶到農村去,促進農村農業的發展,這樣我們國家才能真正富強起來。他建議高校可以吸收年輕的農民為學員,將信息技術傳遞到農村去。
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問題,李京文院士提出,一方面高校應鼓勵大學生創業,以更寬容的氛圍幫助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進行鍛煉;另一方面也要有包容失敗的氛圍,引導學生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對于大學生休學創業的問題,李京文認為,大學生在資源和條件成熟的情況可以休學創業。他指出,大學生的創業資源和條件有限,特別是科技創業對大學生創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向書本學、向實踐學,應當通過學習培育創新創業的意識、提高創新創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