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6月14日文章,原題:科學家表示,在中國魚體內發現的毒素正減少 無論是在廣東被清蒸,在上海被泡在酒里,還是在北京被清燉,數千年來,魚都是主人用來招待來客的佳肴。但是你在拿起筷子前或許會想:這條魚能吃嗎?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內地科學家已發表多篇文章,稱內地魚含有有毒殘留物,包括能導致嚴重疾病的農藥和重金屬。鑒于伴隨中國迅猛工業化而至的空氣、水源和土壤的嚴重污染,這些發現并不令人意外。
但如今傳來令人驚喜的好消息:科學家們表示,中國某些地區的狀況正在改善。中科院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何濱表示,研究發現,全國各地魚樣本上的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含量均出現明顯下降。與近年來的早期記錄數據相比,河流和湖泊里的魚的污染物水平“都在普遍下降”,她說。在她看來,這或許應該部分歸功于政府實施的懲罰新規。
在某種程度上,何的發現已得到一項新研究的證實。科學家們本月刊文稱,在武漢最大且污染最重的湖中,魚的體內已幾乎沒有任何有機氯農藥殘留。這是魚身上最致命的污染物之一。
但這項研究也發現,重金屬殘留依然很高。內地養魚業濫用抗生素和生長激素的問題也很嚴重。專家表示,抗生素比農藥和重金屬更危險。歐美禁止將抗生素與動物飼料混合使用,但內地對此置若罔聞。
盡管科學家對能否食用內地魚仍莫衷一是,但鐘南山教授的訣竅是:“長得又肥又大的魚,我是不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