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綠色發展的惠州實踐: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時間:2015-06-11 23:00:17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鐘 青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最近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要求。綠色發展成為今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綠色與發展的關系?如何從本地實際出發,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各級黨委政府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必然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迫切需要結合實際探索實踐,提供經驗借鑒

  (一)

  廣東省惠州市位于珠三角地區,既面臨加快發展的壓力,又面臨生態保護的挑戰。近年來,惠州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著力推進“五位一體”綠色跨越,經濟總量、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年分別增長3.7倍、8.6倍,在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走出了一條經濟較快發展與生態持續優化協同并進的綠色發展的路子。惠州的做法,歸結起來就是做到了“4個堅持”:

  第一,堅持綠色理念和綠色規劃并立,理清綠色發展思路。歷屆惠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推動跨越發展的先導,致力于探索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之路。從2004年起惠州先后作出并實施了“生態旺市”、建設綠色生態惠州、走“五位一體”綠色跨越發展道路等一系列決策部署,綠色化成為推動惠州發展的重大方略。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惠州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各項規劃的制定中,在全國率先制定低碳生態規劃,把綠色化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發展、產業布局、土地利用等規劃編制中,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控制和治理污染、合理有效利用資源,“多規合一”構建綠色發展格局。一是制定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惠州實際,規劃五大功能區,形成“核心優化、向海拓展、北部保育”的國土開發總體戰略布局。二是科學布局產業空間。引導產業向重點開發區域集聚,大力培育石化、電子信息、汽車和新能源、現代服務業“四大產業集群”,形成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的綠色產業結構。三是優化城市發展格局。改變傳統城市發展“攤大餅”的模式,構建惠城、惠陽——大亞灣、仲愷“一城三組團”的城市空間格局,組團之間通過道路、河湖及景觀林帶等連接,公園、綠地、濕地、生態保護區點綴其中,體現了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

  第二,堅持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并舉,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以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為抓手,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夯實綠色發展的產業基礎,促進生產方式綠色化。一是創新驅動引領產業高端化發展。2014年,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提高到41.8%和62%。潼湖生態智慧區,是惠州重點打造的高端產業園區,其規劃面積約128平方公里,以濕地為核心,規劃大數據產業園、深莞惠合作示范園、科教園等多個專業園區,重點發展物聯網、平板顯示、云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惠州制造”向“惠州創造”轉變。二是結構調整促進產業低碳化發展。充分發揮水力、風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建成抽水蓄能電站、惠州LNG天然氣發電、華潤300MW風力發電項目等,成為廣東省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大力挖掘山海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2014年,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60.2億元,增長7.3%,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46.7%。對于傳統產業,加大低碳化改造力度,2014年全市工業企業完成技改投資161億元,同比增長54.5%。堅決淘汰、關閉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冶金、電鍍、化工、水泥等企業。三是集中集群推動產業集約化發展。把工業園區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平臺,促進清潔生產和廢物綜合利用。

  第三,堅持生態優化和污染防治并重,創新開展綠色創建。一是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構建綠色生態屏障。實施生態景觀林帶、森林碳匯、森林進城、公園下鄉等“四大林業生態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1.6%,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26平方米,城市居民出行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二是以創建國家“水生態文明試點市”為抓手,強力推進清水治污。流經惠州的東江,全長562公里,在惠州境內河長156公里。為保護東江水,惠州通過嚴格的土地、礦產和水資源的產業政策把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一律禁入,保證了惠州境內的東江碧水長流,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金山河自西向東貫穿市區,因污染嚴重、河道淤積而惡臭難聞。2012年底惠州市政府投資10億元,歷時10個月,完成了10公里的金山河整治,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路通、人悅、景美”,直接惠及河兩岸10多萬居民。三是以創建“國家生態市”為抓手,努力構建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開展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三大行動”,著力解決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問題,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5個、鎮級垃圾轉運站98個,凈化美化亮化農村生活環境。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先后出臺市區大氣污染集中整治行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和配套責任考核辦法。近年來,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0%以上。

  第四,堅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理并進,健全綠色發展保障機制。惠州堅持把綠色發展納入法治軌道,抓住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3個環節,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以法治方式確保綠色發展落地生根。一是建立“負面清單”,強化源頭防治。制定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責任制度,出臺《全市招商選資環保指引》和《企業投資管理“負面清單”》,從“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嚴格“三個一律不批”,即對不符合環保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項目、未取得排污總量指標的項目、環境風險難以防范的項目一律不批。二是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制定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縣(區)黨政正職責任考核體系,將污染物總量減排、森林覆蓋率、生態示范創建等9項生態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有效引導各地各部門特別是地方黨政“一把手”踐行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發展。三是健全問責機制,強化依法懲處。制定實施環境違法行為公眾有獎舉報制度,拓寬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渠道;加強環保執法與司法有效銜接,構建“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公眾參與”的環保約束監督機制。強化生態保護剛性執法,對各類違法行為堅決查處。

  (二)

  惠州綠色發展的成功實踐及其經驗,一方面可以為后發地區將綠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實現趕超跨越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另一方面為經濟新常態下,培育綠色增長點,推動綠色和發展協同推進提供了一個實用可行的路徑選擇。惠州的啟示主要有4點:

  啟示一:推動綠色發展,根本前提是正確把握發展與綠色的關系。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上溯兩個世紀,幾乎與現代化相伴隨,每個走上現代之路的國家和地區,都遇到了生態之檻。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須臾不能放松發展,問題在于怎樣發展。作為珠三角后發地區,惠州黨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就沒道理”,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他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把綠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僅守住了“綠水青山”,而且收獲了“金山銀山”,實現了山水麗城和工業新城的完美結合,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相得益彰。惠州的經驗啟示我們:發展是綠色的根本保障,綠色是發展的內在要求。推進發展,既不能走“只要發展、不要綠色”的老路,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邪路,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才是唯一正確的發展之路。

  啟示二:推動綠色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生態和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污染沒有行政界限。惠州黨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推進綠色發展,僅僅依靠某個行業的單打獨斗、某個局部的獨自控制、城鄉區域的割裂治理,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都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惠州堅持城鄉一體謀劃,增綠、治水、空氣治理協調推進,從制定規劃引領,到過程管控,再到法治規范和制度提升,實行全程科學管理,實現環境質量的持續全面改善。惠州的經驗啟示我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融入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推動綠色發展必須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堅持系統謀劃、規劃引領,既立足當前解決環境突出問題,又著眼長遠持之以恒全面推進。

  啟示三:推動綠色發展,根本動力在于綠色自覺。綠色發展從本質上講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其中,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惠州黨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花大氣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質、清潔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的生態需求,讓城鄉居民在樂享“綠色福利”的同時,增進“綠色認知”,在全社會培育綠色責任、綠色自覺。惠州的經驗啟示我們,綠色發展人人有責,綠色發展人人受益。推動綠色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主動順應人們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的新期待,堅持綠色福利與綠色理念一起提升、綠色文化與綠色責任一起培育,使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深入人心,使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啟示四:推動綠色發展,根本保障是健全法制。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都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制度的要求,特別是四中全會全面依法治國的決策部署,開辟了生態文明建設與保護的新境界。惠州黨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好與壞具有一定的天然因素,但如果制度不好,再好的生態環境也有消耗殆盡的一天。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進程中,惠州高度重視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嚴格落實國家生態保護法律法規,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設定的生態紅線,加強環保執法與司法的有機銜接,對各類環保違法實行“零容忍”。惠州的經驗啟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須臾離不開制度的力量和法律的保障。如果說良好的自然生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硬實力,那么先進的制度體系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軟實力。必須建立健全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決策責任、政績考核、環境監管、責任追究等制度,用制度紅線守住綠色底線,用制度紅利保障綠色發展行之久遠。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