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進一步做好“鄉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深入開展“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整治。(5月29日《京華時報》)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也是一個記憶中的地名。地名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記錄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民族的變遷與融合、人們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承載著一方人民對這片熱土的熱愛和眷戀。地名文化它彰顯一定時期的歷史信息,對一個地域的文化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做好地名文化建設這篇文章很有必要,但是必須注重講究方式方法。目光短淺式胡亂更改地名只能與地名文化建設漸行漸遠。
地方更名鬧劇并不鮮見。蘇州西山鎮為了招商引資更名為金庭鎮,徐州市趙莊鎮為爭劉邦故里擬更名為“金劉寨”鎮,貴州赫章、水城等地都參與的搶奪“夜郎縣”這一地名等等。這些帶有功利性質和銅臭味的更名還有什么文化可言?
換而言之,地名更改也并非無成功典例,只是不能做“大洋古怪重”樣的亂更。比如,湖南大庸更名張家界市之后,知名度飆升,成為通過改名而揚名的典范。但是,張家界旅游產業的騰飛,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和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若非如此,即便更名也無法助力城市發展。所以,推動地方發展,做好地名文化建設,絕對不是僅靠更改地名就能實現的。
一個地區的地名是隨著歷史變遷約定俗成的,傳承著一方的歷史文脈和文化記憶,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地名更改不當很可能造成文化傳承的削弱或斷裂。因此,對待地名更改上定不能亂。
我們應該看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城鎮的面貌日新月異,新地名不斷涌現,老地名逐步消失,穩定性逐漸被打破。很多地方輕率更名,許多具有紀念意義的名字被拋棄,古怪的洋名卻大行其道。這些千奇百怪的名稱嚴重沖擊我國傳統文化、區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和強烈自卑。因此,要做好對地名文化的保護,必須對地名亂象加以整治。
在推進地名文化建設上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人為本,廣泛參與、繼承創新,科學發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則,構筑《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遺產數據庫,使地名文化遺產得到分類、分級和分層保護。既要在推進地名標準化的過程中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又要通過有效措施,深入挖掘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內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地名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地名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大力整治地名亂象,讓地名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使地名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