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國家周刊報道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美國國內進行了一次著名的產業大轉移,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從“積雪地帶”向“陽光地帶”邁進。
“積雪地帶”是經濟發達但氣候寒冷的美國北部及東北部地區,“陽光地帶”則是美國南部及西南部地區,陽光充裕,但經濟落后。
為彌合“積雪地帶”與“陽光地帶”的經濟裂縫,從肯尼迪時代到里根執政中期,美國政府采取措施推動產業轉移。這造就了日后持續的繁榮:從1978年到1983年5年間,美國消費增長最快的25個城市中,有19個城市屬于陽光地帶各州。當今幾個舉世聞名的高科技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其中有4個在“陽光地帶”,比如加州的“硅谷”和北卡羅來納州的“三角研究區”。
如今,類似的故事正發生在中國南方的珠江三角洲。作為中國最富有的地區之一,在2009年人均GDP即已逼近1萬美元大關、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線的珠三角,在領銜中國經濟快速發展30年后,開始“調頭向內”,著力于解決內部發展平衡問題。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曾撰文認為,這種現象在“十二五”期間會集中出現,是新一輪的“沿海經濟再造”。
但廣東的官員們卻更愿意將其理解為一次“療傷”行動:珠三角的GDP總量是粵北山區的5倍,是東西兩翼的4倍;2007年,廣東地區差異系數為0.77,全國是0.67。“熱土”與“寒極”并存于珠三角內外,被官員們定義為廣東多年不治的“內傷”。
如何讓“寒極”也變成“熱土”,破解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題?廣東提出了一種新思路:用產業和勞動力的“雙轉移”沖破行政疆界、推動區域的聯系、對接和一體化。
8月下旬,一份旨在完成上述使命的《珠江三角洲城鄉規劃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正式出爐。規劃提出,要在珠三角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五大方面進行一體化布局。
廣佛同城“試管”
2009年上半年,研究區域經濟的學者們曾驚呼:“一個人口超過3000萬、地區生產總值近2.5萬億元的超級城市體正在珠三角誕生?!苯涍^多年高速工業化、城市化的推動,珠三角經濟地理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穗佛深莞率先出現同城化趨勢,珠三角內部城市走向有機融合。
同年3月,廣州與佛山簽署《廣佛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并建立市長聯席會議機制,確定2009年將重點推動52項工作。“廣佛同城”由此成為官方推動珠三角一體化試驗的一支“試管”。
同城化的生活,對于廣州和佛山的市民來說,其實早已開始。乘坐公交車穿梭于廣州和佛山之間,不過20分鐘,讓人感覺不到是兩座城市。
按照預期,2010年11月3日廣佛地鐵將正式開通。廣州和佛山的間距離將再次縮短。對“廣佛同城”以及珠三角一體化規劃來說,這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一步。
“一級政府、一級事權是全國性原則,涉及政府架構改革、財稅制度改革、事權再分配改革,談何容易?”廣東省政府一副廳長拿著《珠三角城鄉規劃一體化(2009-2020年)》,向記者感慨道。
2010年國慶前后,沖著地鐵將通的利好,廣佛同城地帶的房價又遭遇一輪暴漲。最近幾年,萬科、中海等國內一線地產品牌公司大都進駐到這片同城化造就的熱土。
決策者希望在“廣佛同城”的“試管”中看到怎樣的化學試驗?于2009年底出臺的“全國首個跨區域綜合規劃”《廣佛同城化發展規劃(2009~2020年)》明確地列出了幾個目標:在規劃、交通和產業方面實現對接,以及聯手保護環境,全面推動教育、醫療等城市公共事業領域的合作,力爭“到2012年實現廣佛基礎設施一體化;到2020年實現廣佛經濟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
如今出爐的“珠三角五個一體化規劃”,恰是以“廣佛同城”為藍本。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珠三角提出一體化規劃有著諸多現實的背景。其中之一,劍指久被詬病的“產業同構”現象。
過去多年,珠三角9座城市(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珠海、肇慶、中山、江門、惠州)在產業布局上自然生長、各自為政。體現在招商上,常常是“明爭暗斗”。就連今日已同氣連根的廣州和佛山,在未訂立同城化“盟約”之前,也不能幸免。
一位受訪的廣東省人士舉了一個例子:珠三角地區許多城市都提出發展商貿、會展業,于是就沿著珠江兩岸,建了幾十個會展中心;東莞市下轄32個鎮,“鎮鎮都有會展經濟”,“有的兩個會展中心之間相隔不過幾里路”。
目前,廣東省知名的會展包括:廣交會、深圳高交會、東莞國際電腦資訊產品博覽會、順德國際家電博覽會和佛山建筑裝飾陶瓷國際博覽會,等等。在有了“一體化”概念之后,這些會展都會主動把時間錯開,且在內容上互相補充,使得招商參展具有了規模效應。
廣州和佛山也不斷深化互補發展:廣州進行汽車制造整車生產,佛山則抓住機遇,發展下游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一條產業鏈,成為同城化的紐帶。
“珠三角五個一體化”規劃出爐后,又進一步強化了內部9個城市“和而不同”的關系:東岸地區發展金融、物流、會展、信息服務、專業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以及高技術產業,形成服務化、高端化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帶;西岸地區發展汽車等優勢傳統產業,以及外包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形成自主化、集成化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帶;珠三角沿海地區發展石油化工等先進制造業,以及商務休閑、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現代服務業,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臨港產業帶,適當布局發展現代農業。
“輸出”型珠三角
改變中心城市與腹地的關系,是珠三角一體化的另一用力方向。
規劃者的設想是,通過再造一個“擴散和輸出”型的珠三角,改變以往中心城市過度“輸入、吸引和聚集”腹地發展要素所造成的區域發展失衡狀態。
在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主編的《廣東“雙轉移”戰略——廣東經濟轉型之路》一書中,揭示了困擾珠三角競爭力提升的深層次問題:過去,珠三角9市是廣東的絕對核心,與外圍區域形成了明顯的“核心邊緣效應”,外圍區域長期面臨發展要素和發展機遇的流失,造成了珠三角與外圍區域的巨大落差。
一個現象是,過去珠三角有的地方存在發展的慣性和惰性,不善謀劃轉移和升級;有的地方有積極性,卻囿于一城一域,沒有騰換和回旋的空間。而珠三角以外的區域,長期處于失血狀態,大多有空間,卻沒有產業。
因而,廣東提出用雙轉移沖破行政邊界,推動區域的聯系、對接和一體化,“重構一種中心與腹地的新型關系”,用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方式推動產業擴散和輸出,使中心城市真正產生帶動力。
資料顯示,伴隨珠三角中心城市產業擴散和輸出能力的加強,廣東各山區市縣財政收入增速都超過了全省平均速度,珠三角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差距逐漸縮小。2009年1~5月,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廣東全省經濟增速明顯回落,僅為5.8%;但粵東4市逆勢上揚,GDP增速達到9.2%。
韶關市主要承接東莞和中山等珠三角城市的產業轉移。韶關市政府政研室主任謝祥騰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此前由于交通條件限制,韶關招進來的產業不多。但在雙轉移推動下,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進駐的產業不斷增多?!斑@兩年韶關一直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單靠我們自身,實現不了這樣的增長?!?/span>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種輸出型的“超級城市體”再造試驗如今已深刻影響到廣東省官員的政績考核?!敦斀泧抑芸酚浾吡私獾剑半p轉移”對地方官員提出了“人均GDP”的政績考核指標后,一種“做大分子、做小分母”的“官場統計學”在廣東開始流行。
“分子”即GDP總量,可以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增加其收入的方式實現;“分母”即當地常住人口(居住6個月以上的),可以通過加大勞動力轉移輸送、減少常住人口實現。對于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來說,這項考核指標提供了一個趕超和縮小與珠三角差距的機遇——雖然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在GDP總量上還不能趕上或超過珠三角,但換作人均GDP卻完全有可能。
韶關市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雙轉移“雙優”市,勞動力轉移一向做得比較好。2010年上半年,韶關市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0836人,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0967人,其中就地就近轉移就業29647人,轉移到珠三角地區21320人。顯然,人均GDP“分子”、“分母”的玄機,為韶關“雙優”加分不少。
為保證珠三角9市對粵東粵西粵北產業輸出、擴散的積極性,新的考核辦法還對9市官員提出了4項衡量工作成效的剛性指標:人均GDP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目標完成情況、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本市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情況以及共建產業轉移園區情況。這4項考核,緊密地將珠三角中心與腹地城市政府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規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可云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推動區域一體化,關鍵在于形成利益共同體”。但就目前而言,珠三角內部利益共同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將是廣東省政府謀劃破題的難點。
可資佐證的是,在東莞調研時,《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發現,當地政府也曾試圖建立干部雙向交流機制,以達成產業轉移兩地的“利益共同體”,但效果并不理想。當地了解內情的人說:在對口幫扶的其他城市產業園內,雖然已有東莞市干部掛職,“但僅是掛名而已,產業園具體工作還是由所在地政府管理”。
突不破的“A計劃”
也有人對“五個一體化”設定的珠三角“超級城市體”框架不以為然,認為最大的缺陷在于“將香港排除在外”,“罔顧香港是珠三角城市群中心的事實”。
深圳民間學者金心異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珠三角一體化規劃充分體現了刻意強調以廣州為區域中心,“重走A計劃老路”。
金心異所說的“A計劃”,就是過去若干年,廣東省政府一直把珠三角的城市格局或者說交通格局都描述成一個A字,頂端是廣州,兩邊是廣州-珠海和廣州-深圳,中間一橫是橫跨珠江的虎門大橋。
在金心異看來,A字形格局其實是一種行政本位主義的眼光:廣州既然是省會,就應該也是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深圳和珠海是副中心?!皬?/span>1992年開始,廣東省的主政官員就夢寐以求實現A計劃,但是做了快20年,A計劃始終不成型,廣州-珠海那條邊始終若隱若現,形不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軸,沒法和港深這邊相提并論?!?/span>
近年來,一些境外學者也曾提出類似的觀點,認為香港應該成為珠三角城市群的“主角”。美國學者佛羅里達曾提出“香圳”的概念,認為“香港+深圳”將發展成為一個可與紐約、倫敦和東京并論的“世界都會區”。
此觀點深得深圳和香港兩地人士賞識。2007年,香港特首曾蔭權曾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引用“港深都會”概念。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譚剛還出版專著論述“港深都會”。
但在廣東省的珠三角一體化規劃中,卻并未吸納這一概念。在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蔡瀛提供的《珠江三角洲城鄉規劃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全文中,《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看到的相關表述是:“建設廣州、深圳世界城市,打造珠三角世界城市區域”。
一個現實問題是,如果“撇開香港”談珠三角一體化規劃和“超級城市體”構想,將直接影響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的對接方向。學術界此前曾推崇一個概念,叫“港-深-穗主街道”。認為這才是珠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的動力軸。“港-深-穗主街道”再輔之以若干條次街道,就形成一個珠江口灣區的概念。堪比美國的舊金山灣區。
金心異感到不解的是,“政府已經有了很多粵港合作的框架(比如CEPA),但為什么就不能再突破一點,把香港拉進來一起做一個珠三角城市群的規劃?” (記者 王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