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由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城市化論壇上,與會專家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化率將突破50%,這意味著我們即將告別具有千年歷史的“農業中國”時代,邁進“城市中國”時代,也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化將迎來新一輪跳躍式的發展。為此,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求解“城市中國”將面臨的各種難題。
城市規劃要協調好各方利益
樊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城市本身是一個公共品,城市化是一個公共進程,是一個公共品提供的過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需要有一個規劃,一個中國城市化布局的規劃。政府要統籌規劃,做好經濟社會分析、人口走向、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運輸成本的分析,包括土地的供給、土地的整合、農村宅基地怎么置換等等。這正是“十二五”期間推進城市化進程需考慮的。
秦虹(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無論是產業的更新還是改革開放,都涉及到一個城市群的核心問題。城市化需要的不是單個城市的發展,應是區域的發展。區域中涉及到若干城市,城市群的發展,應走出一條比較正確的道路,實現健康的發展。區域發展對今后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推進是功不可沒的,如果中國再出現兩到三個像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城市群的話,中國的經濟實力會有一個非常大的躍進。
李秉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與城市化密切相關的規劃有三個:一個是主體功能區規劃,這個是由國家發改委提出來的;一個是城鄉規劃,這個是建設部多少年來做的;還有一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這個是國土資源部管的。這三個規劃都有法律依據,規劃內容各有不同,各有側重,內容有交叉和重復。這三個規劃直接涉及到城市化發展問題。我們建議,在制定實施過程中要更好地協調,這是降低行政成本非常重要的方面。
戶籍制度改革是必然的,早改比晚改好
樊鋼:現有的戶籍制度屬于貴族享受的公共產品,我們必須淡化戶籍制度,強化常住人口概念,走雙軌制。如果按照現有的戶籍政策水平推進城市化,那每年只有少量的人能夠進入城市戶籍,進程會非常緩慢,社會矛盾會越來越大。如深圳,戶籍人口280萬,常住人口680萬,把280萬的公共服務保住,新增加的資源向680萬常住人口傾斜,給他們提供漸進的逐步健全的、逐步提高的醫保和城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實現雙軌過渡,這樣會加快城市化進程。
徐強(重慶市統籌城鄉配套改革辦公室副主任):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量的農用地轉化為城市用地,實現了“土地城市化”。然而,以劃分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為特征的城鄉二元特征,又帶來了“人口城市化”與“土地城市化”的分離。目前的戶籍制度約束了“劉易斯拐點”的正常出現,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吸納農村的富余勞動力,這是二元經濟結構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
牛鳳瑞(原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改革現行的城鄉二元體制,為農民工順利實現市民化提供一種制度和政策的平臺。這個基本的物質條件或者經濟條件已經具備,如果我們仍然以原來城鄉分割的二元發展方式,只會影響城市化進程。改變這種戶籍管理制度是必然的,早改比晚改好,改得晚將支付更高的社會成本。
李秉仁:現在的城鄉,所有的社會保障都與戶籍有關,不管是醫療也好,教育也好,最低保障也好,還有養老等等。如果戶籍制度不去改革,所謂的二元結構各個方面的問題肯定是很難解決的。重慶的試點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畢竟它是在保障農民權益,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推進的改革,也是一種創新,這直接涉及到土地制度的改革。城市化涉及到以土地換社保等土地流轉的問題,如果農村的宅基地沒有流轉的話,城市化的進程是很難推進的。戶籍制度改革必然涉及到土地制度改革。
不能用農業社會與計劃經濟思維方式審視城市化
牛鳳瑞:現在很多口號都有誤導嫌疑,比如說農村城市化、農村工業化,引導農民有序進城、有序流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投資要向農村傾斜等等。這一類口號實際上背后的含義是:農村就發展農村的,不要干擾城市現有的利益格局。這種思想,影響中國城市化進程。我們不能用農業社會的思維方式,也不能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去審視我們的城市化。
李津逵(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當我們今天談到城市化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有2億多農民工走進城市了。全世界沒有這么多的人可以臘月三十回到自家的炕頭上,正月十五又走到沿海和城市,這么大的一個遷徙,鐘擺式的運動已經出現了。中國的城市化,確有誤導。你想到大城市來,我告訴你小城鎮大戰略;你想進城,我告訴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傊逯鴩樆V荒茏屴r民進城。但是已經有2億多農民進了城。
確保農民工體面地生活和工作
張幼云(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要使農民工真正市民化,能享受跟市民一樣同等的待遇,就是讓進城農民工安居樂業。要安居樂業就需要有體面的工作,體面的生活。第一,體面工作就是男性和女性在自由、平等、安全和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和生產性勞動的機會;第二,創造更多的就業和收入機會;第三,擴大社會保障;第四,推動社會對話。這四個方面是有機的整體。
秦虹:要實現農民工宅基地的財產性功能,放大其在城市住房支出的能力,讓農民工在城市里定居。對農民工來說,除了打工收入之外,原來的宅基地應該實現財產性功能,或者允許出租,允許轉讓,或者允許抵押,到銀行貸款等等。如果實現對接的話,將會大量減少農民工打工之后出現的空心村問題,減少大量土地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樊鋼:客觀上說,城中村、城邊村不是貧民窟,它已經是農民建好的房子,有電有水。不要用城市貴族的水平去衡量一切。要考慮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水平,要為他們提供能夠支付得起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城中村也好,城鄉結合部也好,它降低了我們城市化進程的成本。它給農民工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住房滿足,同時也給原住農民一個致富的門路。
延伸閱讀
◆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后再也沒有富余勞動力了。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在人口流動模型中提出。
◆戶籍制度:現代戶籍制度是國家依法收集、確認、登記公民出生、死亡、親屬關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權益,以個人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城鎮化: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常住于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當前,世界城鎮化水平已超過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
◆城市群:城市群又稱城市帶、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是指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構成城市的集合。由多個城市群或單個大的城市群即可構成經濟圈。(記者 梁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