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經過國內眾多能工巧匠精雕細刻重達501噸重的“神龜”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柳贊鎮蠶沙口村神龜潭精彩亮相。當地官方稱,這將成為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區域旅游文化新的地標。(5月3日中國新聞網)
據報道,“神龜”淵源于昔日傳說,蠶沙口有先民田桑,下海網得小龜,憫而放生。其時有渤海黑龍興風作浪,水淹百里,以擴海疆。千年神龜知恩圖報,為救蒼生,與黑龍斗于海天,終力竭不敵,乃以身伏地,化作巨丘載起落難人群……當地精雕“神州第一龜”,打造別具一格的“神龜潭”,旨在挖掘媽祖和漁家民俗文化,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儼然無可厚非,也是當今不少地方熱衷的做法。
然而,倘若較真追問,人造“神龜”到底“神”在哪?除了可能體積、重量最大,投入建設資金出手最闊綽,恐怕很難再找到更多亮點,即使是“神龜”雕塑創意本身既沒新意更稱不上“神來之筆”,至于官方宣稱將成為京津冀乃至環渤海旅游文化新坐標,更近乎于毫不掩飾的自吹自擂,京津冀那么大,堪稱歷史文化遺產和旅游文化資源最重要的聚集地,一只人造“神龜”擔當得地標角色嗎?
筆者無意跟風圍觀者一邊倒的質疑聲音,只是覺得有必要認真考慮的是,會有多少人慕名而來一睹“神龜”風采,數千萬投資有沒有認真做過諸如投入產出的可行性研究。近年來甚囂塵上的人造景點熱,盡管不乏成功個案,但絕大多數效果遠不如預期理想則是不爭的事實,早前某地耗資1.2億元建成的“水泥航母”淪為一堆“水泥疙瘩”,撂荒多年無人問津就是典型一例。
國家實施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給區域內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各地結合自身實際謀劃新項目、謀求新發展當然是必須的,但既要有緊迫感、危機感,更要有科學性、務實性,重大項目的投資建設要把資金用在刀刃上,不能再犯拍腦袋決策的錯誤,更不能再搞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泡沫工程,否則,除了留下一堆外表華麗的花架子,極可能反而貽誤發展機遇。就事論事而言,各地各有特色的民間傳說都不少,倘若都不惜巨資效仿而行雕塑“神鳥”、“神龍”等等,真能成新坐標、催生帶動經濟騰飛的神奇效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