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到歐洲考察,很多城市的道路用立方形或長方形的小石塊鋪成,一下雨,水很快就順著石塊間的縫隙滲下去了,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保護地下水系的方式,這種方法國內也曾很普遍。我父母家在蘇州,蘇州以前也有許多街道是鵝卵石鋪成的,不僅造價便宜、便于維護,而且美觀防滑,更重要的是便于排除雨水。但是現在,蘇州的大部分街巷變成了柏油馬路。在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道路硬化成為現代化的標志之一。
實際上,這種現象是對現代化的誤解,也是對城鎮化的誤解。目前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有人說是法制建設問題,我認為,根本是人的問題,即追求表面光鮮,缺乏生態意識。很多地方在發展中,生態資源被破壞了,原有的傳統和文化消失了,千城一面、千鎮一面,令人痛心!
再看農村,我覺得農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城郊的農村,另一種是大農村,即遠離城市、以大田農業為主業的鄉村。這兩者的發展規律、建設都應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區分開來。城郊農村的城鎮化建設應以農民居住地為根基,使其逐漸變成小城鎮,這個小城鎮是模糊城市與農村地區的中間地帶,它與就近城市和周圍農村的界限都不是那么分明。如果去歐洲會發現,很多地區城鄉之間界限就不那么分明,農村生活混跡于城市生活之中。所以新農村建設不一定要改變或打亂它原本的生活習慣或傳統,恰恰相反,某些地方特點應有所保留。
現在,我們常常在導向方面犯錯誤。比如搞試點,試點以后在全國推廣卻不考慮每個地區的地情。試點是什么意思?就是探索發展規律,看一種方式是否可行,這是一種原則性的可行,在此基礎上學習借鑒。如果大家都覺得這個原則不錯,就要和當地的情況相結合。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要求“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經驗”。我認為,應該是對試點經驗的“原則”進行推廣,因為經驗不一定在所有地方都可行,而原則是持久的。所以,各地應該有各地的結合辦法而不是簡單地復制試點經驗。
城市發展與環境污染往往相伴而生。比如,我們國家曾提出通過刺激消費實現經濟增長,讓買得起車的人都開上車。有人質疑:這樣一來,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之間會不會產生矛盾?我的看法是,不能完全地說是矛盾的,我們應該盡力平衡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環境治理并不是單純地回歸原來的生態,而是要用智慧去克服、解決發展中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擁有這方面的知識。我們要依靠知識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拉動消費的時候拼命地浪費,這實際上是一種浪費資源的錯誤觀念。
其實,發展經濟可以在不浪費的條件下找到更好的道路。比如通過投資發展經濟叫投資拉動,這是經濟學中刺激經濟發展很重要的一種手段。這種投資并非只投資生產和消費方面,還可投資解決問題方面,如通過解決環境問題來拉動經濟,即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和技術。一些歐洲國家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經驗。
政府招商引資就一定污染環境嗎?我認為,在過去以GDP為標準、以拉來的外資多少作為衡量政府官員政績的時候,他就只能朝著這個方向走。這并不是我們政府官員的思想意識不夠,而是政策導向的問題,是對官員政績評估標準的問題。“評估標準”是關鍵,現在“標準”要把環境問題納入其中,我相信地方政府會想出辦法,朝著更好地維護生態環境,尋求經濟、社會、生態三者互益的方向前進。
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改變人們的觀念,提高人們的意識。我們的制度建設、生態文明能不能做得好,要看我們的觀念、意識高不高。比如,買得起車的人在可開可不開車的情況下自覺地不開車,這就是一種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