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的贛南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探索出了一條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可復制可推廣。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但近年來一些地方在處理發展與環保時,覺得“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究其原因在于割裂了“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沒能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找到其中的利益結合點。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政策優惠,在30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中,贛南讓居民逐漸告別了原始粗放的“吃山”辦法,努力將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換到綠色化的軌道上來,初步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群眾增收的多贏。
當然,根據綠色化的新要求,植樹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只是綠色發展的初級階段。贛南仍屬于集中連片的國家級貧困區。今后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贛南面臨著遠比治理水土流失更加復雜艱巨的生態治理任務,綠色發展之路能走多遠,關鍵看綠色產業能夠培養多大、多強。只有將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真正轉變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模式上來,才能讓群眾守護好山水,才能真正實現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