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兩型城市’,是淮南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主動選擇,也是謀求城市轉型、加速跨越發展的創新之舉。”淮南市委書記楊振超說,“作為‘合肥經濟圈1+4’成員之一,‘合淮工業走廊’被納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淮南這座能源城市正在搶抓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加速轉型,跨越發展。”
驅車從安徽省合肥市出發到淮南市,僅用不到50分鐘。一下合淮阜高速,迎面就是淮南山南新區。這里不僅是“合淮同城化”的“橋頭堡”,還坐落著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是即將啟建的“合淮工業走廊”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淮南集中區。
淮南煤炭遠景儲量444億噸,探明儲量153億噸,占安徽省的71%、華東地區的32%,是國家首個建成投產的億噸級煤電基地。以煤炭起家、能源立市的淮南,堅持“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在產業布局上,淮南市以沿淮工業帶、合淮工業走廊為主線,以3個省級開發區、煤化工新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重點,以縣區工業集聚區為補充,謀篇構建“T”型工業布局,舜耕山以南重點建設高新區和低碳區,舜耕山以北至淮河以南重點建設加工區和服務區,淮河以北重點建設重化工區。淮南拉長煤炭產業鏈條,拓展增值空間,打破煤炭、電力行業壁壘,實施煤電“聯姻”,建設煤電一體化新型能源基地,創造出經濟效益、環境保護、社會就業、節約土地、緩解運輸壓力5方面綜合效益,提高經濟運行質量。
通過自主創新,依托煤氣化(15.60,-0.08,-0.51%)、液化、甲醇轉化烯烴技術,淮南正加快建設3個煤化工大項目,著力打造煤—電一體化、煤—電—化一體化、煤—電—鋁一體化、煤—電—硅—光伏一體化,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打造省級煤機基地、生物醫藥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淮南推動由煤炭產業為主向非煤產業為主轉變,由粗加工為主向精加工為主轉變,由低附加值為主向高附加值為主轉變,由單向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
記者在淮河北岸的安徽省煤化工基地建設工地看到的是一片繁忙場景。這個新型煤化工基地規劃占地13.09平方公里,包括28個項目,建成后將年產400萬噸甲醇、104萬噸煤基烯烴、100萬噸二甲醚、80萬噸合成氨、60萬噸尿素、100萬噸復合肥。
為進一步打造優勢品牌,淮南市實施7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化工等優勢產業。同時,淮南市積極應用全國領先的煤炭高效率開采及瓦斯綜合利用技術和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術,培育新興產業,把核心技術轉化為核心產品;堅持生態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和綠色發展,提高煤炭回采率,開展節能減排和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等綜合利用;淘汰落后產能,進行低碳經濟試點。
圍繞新區開發、老城區提升、礦區改造、景區完善、立體交通構建,今年以來,淮南市完成建設投資111.3億元。與此同時,淮南市還致力于構建“三山鼎立”的綠色屏障體系、“三水環繞”的綠色河湖體系、“三城互動”的綠色景觀體系、“三礦并舉”的綠色礦區體系、“三農共建”的綠色鄉村體系、“三路協調”的綠色長廊體系,在獲得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后,淮南今年又啟動了爭創全國綠化模范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