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隸屬湖北省襄陽市,是中部地區國家農產品主體功能區,面積2115平方公里。2013年戶籍人口56.8萬人,城鎮常住人口25.9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7.6%,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5.6%。
一、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總體目標
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加快改革創新,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城鎮化投融資改革和城市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到 2017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3.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6.5%;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1%。
——成本分擔機制運行順暢,農民落戶城鎮意愿增強。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城鎮化成本得到合理有效分擔,政府引導城鎮化發展能力明顯提升,企業具有參與和分擔城鎮化成本的動力,農民具有參與和分擔城鎮化成本的能力。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農民落戶城鎮意愿增強。
——農村宅基地權能明晰,土地利用集約節約。嚴格執行宅基地面積控制標準,全面完成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宅基地權能得到拓展,可進行有條件的抵押、擔保和轉讓。城鄉統一建設用地交易服務中心和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收儲中心建立完畢并投入使用。
——投融資渠道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可持續。建立以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及其他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經營性城鎮化建設項目基本實現由PPP等金融工具創新完成融資,政策性金融支持規模和領域得到擴展,投融資監督和保障機制逐步完善。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到2017年,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比重逐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到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城鎮可再生資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達到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要求。
二、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主要任務
(一)構建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擔機制
1.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
2.研究制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清單,明確成本分類、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推進政府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業承擔職工技能培訓成本,以及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農業轉移人口承擔參加城鎮社會保險、住房等相關費用。
3.建立與居住年限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4.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實行動態管理定期評估,根據情況變化適時進行調整。
(二)探索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模式
1.爭取政策性及其他金融支持。與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農商銀行、村鎮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合作。
2.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放開市場準入,探索PPP融資模式,同時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通過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其他形式參與。建立政府及公共部門與企業之間伙伴關系,共同承擔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與營運。
3.增強地方財政自主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相互協作,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
(三)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確定宜城市生態保護紅線區域、自然資源使用上限和環境質量安全底線,建立支撐宜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產業體系,構建項目審批與“空間準入、總量準入、項目準入”掛鉤的環境準入制度,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步協調發展。
(四)推進農業現代化支撐新型城鎮化
以尊重農民意愿為基礎,以現代農業技術為依托,以依法規范為保障,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鞏固宜城產糧大縣地位,提高糧食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林特產業,進一步唱響孔灣蔬菜、劉猴生豬、流水西瓜等品牌,提高農業效益。
3.發展壯大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就業吸納能力,探索產城融合的有效實現路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成立宜城市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全面負責綜合試點方案制定、推進實施、統籌協調等工作。
(二)加強監測評估。建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及時解決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制定綜合試點工作監測評估體系,實施動態監測與跟蹤分析,對工作方案進行適時修正和調整。
(三)加強政策支持。研究制定確保試點工作規范有序運轉的配套政策,推動人口、土地、投融資、住房、生態環境等方面改革政策形成合力,落到實處。
(四)加強宣傳引導。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和參與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建設的良好氛圍,著力解決群眾關注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提高群眾的認同感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