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1月31日,“2014城市民生建設與民生保障高層論壇暨全國優秀民生改善典范城市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在會上做了主題發言。他表示,“新常態”是當下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樣認識新型城市化,以及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民生建設問題值得思考。
按照以上的思路,牛鳳瑞首先對新常態做了新的解釋。他表示,新常態下新型城市化要有新的內涵或者叫新的訴求。第三,新常態下我們處理城市化與城市民生建設的關系要有新的視角。第四,新常態下我們的城市民生建設要有新思。第一方面,新常態下要有新的解釋。為什么用“解釋”?因為目前有關“新常態”的解釋很多,其中比較權威的或者使用比較廣的就是“三期疊加”,對此牛鳳瑞認為“三期疊加”這個解釋似乎值得商榷。
首先,從我們的增速而言,中國經濟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增速是發展的結果,而不是預期的結果,更不是計劃的結果,所以我們看到,今年上海市把GDP增速取消了那個指標,這是進步。所以它既不應該成為計劃目標,也不應該成為預期目標,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第二,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因素錯綜復雜,我們在知識結構、技術手段不足以準確的把握所有影響經濟發展的變量,我們只能把握部分,而且你的知識結構也未必掌握的那么準。依靠部分的不完整的較低準確率的這種數據去預測未來,當然也只能作為我們制定政策的參考,而不應該成為計劃目標。第三,對于增速與增量它之間的關系我們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現在我們好像一直說中國應該的發展速度下降了,原來我們是百分之十幾,那是高速,現在百分之七點幾,叫中高速,這是一種說法,有道理。但是我個人覺得僅僅這么說恐怕還不能說明問題。為什么?因為以同樣的增速,增速它是增量與存量的對比關系,同樣的增速因為你的存量不同會有不同的增量,同樣的增量因為存量不同會有不同的增速。
牛鳳瑞繼續談到,第二方面,在“新常態”下我國城市化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同樣城市化在擴大內需,穩定增長,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這種重要地位也不會發生改變。但要注意,新型城市化在新常態下要賦予它新內涵,或者應該說要有新的一些思考。所以第二個問題,就是“新常態”下新型城市化要有新的內涵。
什么是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就是相對于傳統的城市化而言,中國有中國的特殊國情,特殊發展階段和大國經濟的特征,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城市化不可能重走西方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我們一直說有中國特色,你不說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復制中國的道路,中國也不可能完全走其他西方國家已經走過的那個道路。這是一個邏輯推理。具體到新型城市化怎么去解釋呢?這里我做了幾方面的歸納。第一,以人為本的城市化。第二,城鄉居民公平分享城市化成果的城市化。第三,新型城市化的第三個內涵,就是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這種城市化。第四,多元化的城市化。當然這個多元化就得解釋,我可以說城市化動力的多元化,城市化主體的多元化,城市化路徑的多樣化,城市化的形勢、過程、階段的多樣化,無論是城市密度、人口密度還是空間密度,都不可能達到均等化。這是我對新型城市化內涵的幾點解釋。
第三方面,牛鳳瑞認為,新常態下認識城市化與民生建設的關系要有新視角。因為我們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往往有人把它的城市化建設與我們的民生建設理解的非此即彼,使我們很多都無所適從。“新常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發生改變。認識城市化與民生建設的關系要有新視角,也就是說,我們的民生建設跟城市化的這個關系怎么樣去正確的認識、協調,而不是把它對立起來,自我束縛手腳,自廢武功。我們現在講的民生更多是狹義的民生,還有一個廣義的民生,這種廣義的民生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體。
第四方面,“新常態”我們的城市民生建設要有新思維。民生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牛鳳瑞認為,首先“新常態”下城市的民生建設首先要樹立一個統籌兼顧的思想。第二要量力而行。對于一系列民生問題我們要分類、排序,分配輕重緩急,對于公眾最迫切的,關系長治久安、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民生問題優先安排,把有限的公共財力使用在刀刃上。第三要注重實效,要加強民生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成本收益分析,精細操作,嚴格監管,實現民生工程效益最大化。第四,我們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允許社會資本參與民生建設項目里來,這一點我們政策上一直在放開,也是我們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