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城鎮化”拉高農民進城成本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直指“表象城鎮化”之疾。在他看來,眼下各地方興未艾的表象城鎮化建設背后,隱藏著大量通過行政權力剝奪農民土地、不斷拉高農民進城成本的新問題。
李鐵指出,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在城市間流動的三億多農民工很難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務,農民進城的成本實際上被拉高。
“農民進城只是作為打工服務的身份,企業沒有給社保繳納等更多的機會,政府也不愿意提供更多的服務,越好的城市,政府提出進城落戶的條件越苛刻,特大城市有最好的資源,最多的就業機會,但反而還控制機會。”在李鐵看來,很多地方的城鎮化建設與城市治理割裂,面對失去土地的農民群體如何謀求進入城市、融入城市普遍缺乏考量。
與李鐵的觀點十分接近,與會的華安遠見投資顧問公司研究部主管汪嵐說,很多地方政府只顧賣地收益和城市發展,忽視對失地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這在無形之中拉大、拉深了社會人群之間的鴻溝。
“城鎮化確實是一個很艱難的事,起碼現在的兩億多農民工要變成城里人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我們過去算過賬,一個農民變成城市人要投入的基礎設施至少花十萬塊。”
農民工應享受城里人待遇
雖然對城鎮化建設之難表示理解,但香港永隆銀行董事長、招商銀行原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直指:城鎮化不光是蓋房子,是要讓農民工真正變成城里人,像城里人一樣享受各種各樣的東西,包括教育、文化、勞保。“城里人所有一切都應該給農民工,而不是在忙的時候在城里打工,閑的時候回家務農,這不叫城鎮化”。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也認為,現在城市里建了那么多公路、高樓以及面向城市人的服務設施,“但為新進入的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庭提供的幫助、籌劃、投資顯然是不夠的。只有讓這些農民工進城有工作做,留得下來,能夠融入當地社會,能夠接受教育,成為真正的市民,這才是進城。”
著名經濟學者、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華生分析,現在中國人口的城市化率僅為35%,即使把農民工都算成城市人口也才達到51%。而中國經濟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階段、成為經濟強國,僅靠35%的城市人口是不可能實現的。
華生認為,要解決經濟失調、增強國民購買力進而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問題,就需要做好三四億農民工及家屬何去何從的大文章。“現在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在城鎮化上。要花錢解決戶籍問題,要讓農民工的家屬在就業城市住下來”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村收入增長在于規模化、在于現代化,規模化、現代化要靠資金的支持,要靠金融更多的向農村產業傾斜,希望國家能制定更多的政策來支持農村產業的規模化,從而帶動更多農民收入提升。”華安遠見投資顧問公司研究部主管汪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