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2-13 20:25: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武衛政
灰霾天氣,是環境對我們的報復。不想要灰霾,就得善待環境,主動還債。治霾的效果與我們還債的力度成正比。力度大,效果才明顯;力度小,相當于“分期付款”,治理時間就會拖長。
談到該不訪防治灰霾,社會上有很大的共識,談到如何防治,意見就不那么統一。
還拿APEC期間采取的治霾措施來說,工廠停產、限產,工地停工,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嚴查燃燒散煤、秸稈、垃圾、樹葉……北京及周邊省市一起行動,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在靜穩天氣的不利條件下,由于所有措施落實到位,PM2.5濃度大幅下降。
如此治霾,不啻一次實戰演習。它告訴我們:空氣污染主要是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造成的,改善空氣質量,只能老老實實地減排;采用大范圍限行、限產等手段,效果顯著,但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代價到底有多大?數據可以說明一些問題。河北停產、限產企業8430家,停工工地5825個;北京累計停產、限產企業462家,全市工地全部停工;天津、山西、山東、內蒙古等省區市也有不少企業限產、停產,工地停工。光是這一塊,經濟損失就很大。在許多人看來,APEC期間的治霾模式確實管用,但不宜多用,更不宜常態化。
可是,大家又盼望常見“APEC藍”。這就陷入兩難,不采取非常舉措,難以收獲藍天,采取非常舉措,許多人又受不了。有沒有什么高招,既讓馬兒跑得好,又讓馬兒不吃草?實事求是地說,目前還沒有這種高招。要讓馬兒跑得好,必須按時給它吃草,而且得吃好草,還得讓它休息好。改善環境質量也是這樣。
不妨反過來想一想。那么多企業、工地限產、停產,那么多機動車限行,那么多亂燒亂排被禁止,換來那幾個藍天,是不是說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企業、工地、機動車太多,日常生活產生的排放太多?我們生產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總量過大,平時的治理速度又趕不上污染速度,欠下的環境債太多了。灰霾天氣,正是環境對我們的報復。
環境不是無情物,人對它好,它也對人好,人欠它的債,它肯定沒有好臉色。我們不想要灰霾,就得善待環境,主動還債。防治灰霾,乃至防治水、土壤污染和生態退化,都是在還債。還債不單要出錢、出力,還得節制欲望,跳出“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思維,切實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真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按理說還舊債時,不該再欠新債。可現實不是這樣,一些地方環境已經不堪重負,仍在想方設法上馬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消耗型的項目,仍在侵占山水林田湖,不少人固守粗放生產生活方式,不給生態環境喘息之機,舊債未還,又欠新債。如此這般,積重難返,談何環境改善?
還債,當然得量力而行。許多人不愿意因為治霾影響自己的生產生活,心情可以理解,政府出臺政策也應考慮公眾的承受能力。但是,治霾的效果與我們還債的力度成正比,力度大,效果才明顯。力度小,相當于“分期付款”慢慢還債,那就要做好與灰霾長期戰斗的打算。
說到底,改善環境質量,是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平衡。以多大的成本償還環境債,決定這一平衡何時實現、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