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探討
于貴紅:我們潤土從2011年開始,一直在做中國城市老人的養老基本模式研究,采集了大量的樣本,形成了一個居住模式研究報告。主線的結論是,老人的理想居住模式是混合式的居住模式,它是最符合中國人的養老模式。老人跟子女之間居住的距離多遠合適,我們常常會說一碗湯的距離,但是一碗湯的距離到底是多遠?隨著時代的不同,一碗湯的距離還是有變化的。這其實涉及地產開發,就是鄰里關系或者說整個社區里的關系怎么安排。像老人,還是希望跟子女住在同一小區或者是臨近小區,不希望住得非常遠,但即使在同一小區里面,他們不愿意門對門,而是愿意住在不同的樓里。這實際上表現了老人空間的獨立性,他們希望有一定的距離,尤其對于健康老人來說,不用真正去給我做一碗湯。當然理想的社區叫親情社區。
未來,在我們這個平臺上,可能要更擴散。我們實際上是在城市化委員會這樣一個更大的平臺上來做,需要破解一些課題,真正的破題應該從老齡產業這個角度來破題,而不能從地產開發破題,因為從地產開發破題已經證明是失敗的。我認為,為老人提供服務,提供的不是一間房子,而是家的感覺。
李鵬飛:其實講到傳統,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西方有教堂,現在教堂還在,而我們的祠堂去哪兒了?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大陸把老人住的地方叫養老院,我不知道西方怎么稱呼,但在新加坡、日本,叫老人院。沒有叫養老院的。第三,在傳統居住中,老人住上房,就是讓老人住一套房子里面最好的房子。還有,以前,大家族都有耄耋堂,像長老會一樣,現在,這些都去哪兒了?
蔡義鴻:到2012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按城鎮常住人口算已達52.57%了,但按戶籍人口計算只有35.33%,中國的城市化率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我們許多縣城、小城鎮和農村的基礎設施還很欠缺。但是從中共的十八大之后,這種狀況將得到徹底扭轉。也就是說,在十八大之前我們的城鄉基礎設施配套資金幾乎全部都用在了大、中城市,很少用于小城鎮,更不用說農村了,現在開始要投向農村了。當農村的基礎設施健全后,農民是否愿意進城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農民進城的痛苦指數很高,幸福指數很低。我預測,中國的逆城市化的規模可能會很大,因為我們的人口基數大。加上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傳統。所以,我們這個研究中心要考慮逆城市化的因素,做好這方面的預測研究,或者說趨勢研究,與國家政策、農村基礎設施配套相結合,相信一定會引領行業的發展。
羅青云:人們來到城市來主要是為了就業,還有就是娛樂消費方面比較健全,年紀大了以后,需要的是健康,有一個好的環境。像蔡秘書長講的,如果是農村的問題破題了以后,我覺得老年人的逆城市化進程可能會加快,這是一個方向。
曾涓靈:我再補充一點,關于上面細分的板塊,還是把健康管理加進來,因為健康管理現在是國家大力提倡的。政府已經有文件出來了,健康產業以健康管理為主。未來的趨勢絕對是以養生為主,中醫文化非常值得弘揚,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這也一定是今后的老人推崇的東西,就是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過完一生,哪怕終老的時候都是健康的,不痛苦。國外叫健康管理,我們就要把這一套東西完善好,這對我們國家也將是非常大的貢獻。所以說我們的導向很重要。
還有就是,我們的定位非常重要,我們要策劃先行,贏在起點,內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