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慈展會舉辦的主題研討會、論壇、沙龍上,來自社會各界的慈善機構代表、愛心企業家、知名專家學者紛紛發表主題演講、辯論,講述自身慈善的故事,闡釋自己對公益慈善的見解。
王振耀:慈善是廣義的
王振耀,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說他是中國慈善實踐和理論的推動者,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在美國有200多所大學都有慈善公益專業,在中國只有北京師范大學有一個慈善公益研究院,而這個研究院正是王振耀創辦的。
在王振耀看來,慈善是非常廣義的,不僅僅是我們傳統理解的扶貧、教育、殘疾人事業等慈善,而應該有一個新的視角,即慈善本身和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緊密相關。中國慈善其實是在為整個中國社會的重大轉型或者說“軟著陸”提供一個最好的基礎,打開一個最好的通道。和商業聯系著的慈善,是有重大社會價值的慈善,這是一種公共慈善,它超出了傳統的個人積德行善的一種范疇,對經濟、對文化、對社會正在產生著一種重大的影響。
馬蔚華:在中國做公益事業的難度超過預計
馬蔚華,原招商銀行行長,如今是壹基金理事長,他積極將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引入到慈善行業。他深有感觸地說:“在中國做公益事業的難度遠遠超過我的預計。”他認為最大的難度是社會對公益慈善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人們對公益慈善有這樣多的成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一些人千方百計地把很多莫須有的帽子栽贓在你的頭上。”
他說當下在中國辦慈善事業任重道遠。“在美國慈善成為第三大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12%,而且吸納美國的就業人數高達10%。而我們國家現在僅僅是占GDP的0.2%,而且,一個完整的慈善公益統計體系亟需建立起來。”
盧德之:讓公益引導投資
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解讀了中國特色的現代慈善事業:第一,慈善要全民性,大家都來參與。第二,慈善要法治化、制度化。第三,慈善要專業化,由專業的人、專業的組織去做專業的事情。
“讓公益來引導投資,讓投資追求公益。”他認為,將公益和投資結合起來最好的地方在深圳。深圳的方向就是把公益和投資、市場經濟和共享價值結合起來。
張效民:教育是最根本的公益
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張效民表示,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教育也是一項消費型的事業,不僅需要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放寬公民辦教育條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等一系列措施,更需要轉變思維,以多元社會力量完善教育實體的法人治理,以企業家精神和現代非營利組織管理制度重塑學校的課程選擇路徑、教師持續培訓與激勵。他強調,因公益行為產生的新思維、新理念,不僅能緩解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社會問題,還能帶動企業未來的發展、形成新的商業模式,發現藍海價值,其實這在歐美國家已經形成久遠。未來還將建議政府采購甚至明文規定應優先考慮能協助解決教育創新的企業的產品,來鼓勵責任企業。
黃德蔭:企業基金會推動慈善創新
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總裁、安利基金會常務副主席黃德蔭從“企業基金會推動慈善創新”的角度,介紹了安利公益基金會的成功經驗,他認為企業基金會不僅是慈善事業被動的參與者,更應該成為主動的創造者,應該運用自己的資源和優勢,推動中國公益慈善格局的不斷變化與升級。
馬佳年:慈善服務應走向專業化
早產兒聯盟秘書長馬佳年通過介紹早產兒聯盟的實踐故事,分享了慈善服務如何走向專業化的經驗。她認為單純的救助行可以發展成為整體的認知,更多的公益組織以創新精神推動系統性的變革,可以共同搭建中國慈善的新格局。
張炳鉤:應加大對基層公益慈善組織的支持力度
浙江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理事長張炳鉤回顧了他和10個組織發展的探索之路,介紹了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的發展歷程,提出基層組織是慈善新格局中重要的一極,政府、基金會應加大對基層公益慈善組織的支持力度,促進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