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江蘇省發布《綠色建筑設計標準》,規定從明年1月1日起,所有城鎮新建建筑都得嚴格按標準進行“綠色設計”。其中,最大亮點是:新建設的房屋必須提高門窗技術含量,要能隔離霧霾。室外空氣質量下降了,但采用氣密性優越的門窗,仍然可以保證室內空氣良好。(11月7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全國各地紛紛出現了程度不一的霧霾污染,霧霾不僅影響城市環境且對人體的呼吸器官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霧霾問題漸漸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針對霧霾問題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應對,最近江蘇省出臺了“綠色設計”政策,提出提高建筑的設計和建設標準,讓新建筑的房屋門窗都能抵御霧霾。通過提高門窗技術含量使房屋封閉的更嚴,外面的霧霾不易進到屋子里面,使室內的空氣保持清新。
此政策一出臺就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且受到了諸多質疑。諸如室內空氣的危害如何降低?如果霧霾是連續性的,又咋辦?疾病傳播期間也能不開窗嗎?之類的問題不絕于耳,政策尚未實行就已招來了如此多的差評,難道政府精心制定的政策真的存在如此嚴重的問題嗎?
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并非制度制定出現了問題,而是社會上的一些“仇官仇富”的扭曲心理在作祟。事實上,江蘇省政府出臺這樣一個政策,提倡通過“綠色防霾門窗”來防止霧霾進入室內,只是作為防霾政策的輔助手段。而一些群眾斷章取義卻將其誤解成了“門窗大戰十面霾伏”的掩耳盜鈴之舉。
然而,我們亦不可否認的是之所以會存在這些質疑的聲音,之所以會有群眾對政府的政策存在“雞蛋里挑骨頭”的心理,是因為政府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試想如果政府確實提出了治理霧霾的政策,又何需通過“防霾門窗”來防止霧霾;如果霧霾問題確實得到緩解,群眾又怎會對政府政策如此挑剔。
“一個巴掌拍不響”,防霾政策的諸多差評需要政府和群眾都有所反思、有所作為,只有群眾理性判斷,政府科學行政,才能真正保證社會穩定、健康的不斷進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