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深圳市公益慈善聯合會副會長、TCL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
在當前環境下,信任危機已成為整個社會面臨的嚴峻問題。從行業角度看,慈善公益組織的運作資金主要來自捐贈。用好捐贈人的每一分錢,是每一個公益組織必須承擔的社會和財務責任,處理不好就會出現信任危機,受到公眾監督的質疑,并產生連鎖效應,危害本已 脆弱的公益慈善事業根基。
我1996年回國后開始創業的同時投身到女性權益維護相關的公益事業中。2007年和先生共同創辦了家族慈善基金——華萌基金,主要關注鄉村貧困學生教育。后來,我又幫助TCL集團成立了TCL公益基金會,我出任理事長,也是關注教育領域,核心項目關注鄉村教師,叫燭光獎,每年獎勵300名堅守在艱苦地區的鄉村教師,并為他們提供職業培訓。我們還資助貧困的初中畢業生,幫助他們完成高中學業,并會繼續資助其中一部分學生完成大學學業。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資助500名中學生,明年第一批50名學生即將大學畢業步入社會。 一路走來我親身體會到國內外公益理念的差別以及行業發展的差距。發達國家也并非沒有善款挪用、誤用事件,即便在最規范專業化運作了百年之后,偶發事件還是存在的。然而,一個“郭美美事件”就讓國內公益環境大傷元氣。在國外,大家很會用“冰桶挑戰”這樣 的公益創新,但傳入國內后就走形變樣,甚至有人指責這浪費了水源,不夠環保。這些聲音都映射出國內公益慈善的現狀,說明我們的公益慈善還在起步階段,環境還很脆弱,專業水平還不高,規范操作及法規政策也不完善。它就像一個孩子,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幫 助,而不是一味地責罵、攻擊,甚至打壓。在與國內外慈善家、公益人士進行交流,如何改善我們現在的公益慈善環境時,大多數人認為造成目前這種復雜的環境是多方面的,有體制不夠完善,有公益組織自身能力不夠專業等,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回歸到我們辛辛苦苦建的信任體系。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的一項社會調查表明,有63.5%的普通受訪者表示,面對慈善,他們想進行捐助,但找不到可以信賴的公益渠道。這說明,我們的公益環境建設亟待完善,信任提升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