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心理健康,社會和諧”。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已超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患,居于首位。世衛組織最近統計表明:中國約有39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換言之,平均每100個中國人中,至少有3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詢和治療。各地頻現校園殺人案、公交車縱火案、外來務工人員自殺事件等,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出人的心理問題。對于這些現象,《城市化》雜志特邀中國幸福研究院院長徐景安進行解讀。
徐景安:我先列舉一組數據:我國每年自殺死亡28.7萬人,大大高于交通事故死亡10萬人、工傷事故死亡13萬多人、各類刑事案件死亡7萬人,更高于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盡管如此,沒有一個部門對自殺負責,公安管他殺,不管自殺;醫院管病亡,也不管自殺。
一個物質富裕、精神不寧,經濟發展、自殺嚴重的社會,不應該是我們的選擇。早在2005年我就呼吁,應把降低精神障礙率與自殺率納入政府規劃。今天,這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幾年全國連續發生的“校園血案”、 “公交車縱火案”就是很好的例證。民眾由于社會不公、工作壓力、人際矛盾產生的怨恨、憤怒、委曲、厭世、抑郁而沒有渠道傾訴、排解、撫慰,是發生自殺他殺、報復社會的主要原因,暴露出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存在嚴重缺陷。
在認知上我們存在一個誤區,把精神健康僅解讀為心理衛生,而心理衛生只能劃給衛生部門管,醫療機構的管理已讓衛生部門焦頭爛額,哪有精力管心理衛生?最后歸到精神病醫院,而精神病醫院治療精神病人都忙不過來,怎么有精力管心理衛生?最終,心理衛生沒有一個部門真正負責。
說到根上,我們是以物為中心的社會,重物質而輕精神,對待生命也是如此。由于物引起的死亡比如餓死、燒死、撞死、炸死、壓死,很重視,可是由于精神痛苦、情感困惑發生的自殺,盡管人數大大超過前面的死亡者,全社會卻沒有什么反應。
其實,自殺者對社會造成的威脅和危害更大。試想,全國每年28.7萬人自殺,如果有0.1%,即287人產生報復殺人的念頭,這個社會還能安定嗎?
精神上的痛苦更應受到重視與關注:一是具有普遍性。物質上需要救助的只是窮人,而精神上需要關愛的不僅是窮困潦倒者、打工失業者,也可能是腰纏萬貫者、老板企業家;不僅是婦女、兒童、學生,也包括男人、成人、教師。二是具有嚴重性。精神上的痛苦、困惑得不到排解,就會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表現為自殺和犯罪。三是具有隱蔽性。物質上的貧困容易被察覺,沒有吃的可以乞討,還有救助站,而精神上的痛苦、困惑者不容易引起重視,一旦爆發往往會使人措手不及。
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那么我們的目標與理念應該是,不僅要關心人的物質,也要關心人的精神;不僅要發展經濟,也要社會安寧;不僅要生活富裕,更要精神愉悅。如果把保障民眾的精神健康作為社會發展目標,把降低精神障礙率與自殺率納入政府規劃,整合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建立起預防自殺、情感關愛的體系,一定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我所創辦的深圳市市民情感護理中心,于2009年4月28日開通“市民情感熱線”88851085,截止2014年10月19日,共免費接聽了23226個電話,接待來訪面詢1407人次,成功處理高危事件 30起,其中企圖自殺案14起,報復家人案9起,報復社會案7起。實踐證明,有自殺、他殺傾向的人,絕大多數是可以避免的。他們想自殺、他殺,是邁不過人生的一個坎,這個坎不是存在于現實中,而是在心中。而心中的坎,都是可以邁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