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1-06 11:07:4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鄭漢根
走過歐洲的一些城市,發現它們都十分注重對傳統建筑的保護。這些城市也因有這些歷史建筑,而得以展示出城市的文化內涵,以及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的風貌。
德國的許多城市,即使是只有兩三百年歷史,都分“老城”和“新城”。“老城”極力保存了當年的樣子,主要街道是禁止開車的步行街。街道保留了當年由小石塊砌成的路,青黑色的路面顯示著城市的歷史。走在老城區里,會產生寧靜而幽雅的感覺。
在“老城”里,有專門介紹城市歷史的宣傳欄,介紹的內容包括城市的建設進程以及影響城市發展的人物等。一些距現在時間不遠的建筑或文化設施,也被當作文物保存完好,并在旁邊配有介紹其歷史的文字。
在原來的東德,因為種種原因,不少歷史建筑沒有得到很好保護。兩德統一后,聯邦德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保護或重建德國東部各類歷史建筑。在重建中,德國人盡力根據建筑曾經的樣式和內涵來進行。比如在二戰中幾乎被夷為平地的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經過修舊如舊的努力,如今古色斑駁的建筑鱗次櫛比,宛如歷史古城再現。重修的花費往往不菲,這體現了德國人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
曾有德國文化部官員對筆者說,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是城市財富的一部分,保護并讓市民了解它們,會增強市民對自己的文化的認同,城市的未來也因這種文化的繼承而不會迷失方向。
走在歐洲的很多城市,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歷史內涵。在巴黎,從埃菲爾鐵塔上環顧,只有西部一個叫作“拉德芳斯”的區域主要是現代建筑,其余的地方滿眼是傳統建筑。走在羅馬或者佛羅倫薩的街道上,隨處可以看到歷代尤其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或文藝作品。
在筆者所見的歐洲城市里,即使是新建的建筑,也總能很自然地與歷史傳統相適宜。在德國柏林市中心,歷史建筑勃蘭登堡門、國會大廈與新建的總理府等建筑相互映襯,傳統與現代交融。國會大廈在修舊如舊的建筑主體上,裝上了現代化的玻璃穹頂,象征著政治透明,又在采光等方面采用了現代節能技術。
筆者以為,所謂的現代化,不能憑空捏造,而應是建立在歷史傳承基礎上的現代化。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城市,也一定是一個有著文化積淀的城市,是歷史與現代得到完美融合的城市。
近些年,中國在城市現代化過程中,大量古建筑被摧毀。筆者有一個美國華僑朋友游歷過北京之后感嘆說,北京如果沒有故宮和頤和園,就幾乎不是北京了!而中國城市中許多新建的建筑,缺乏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或不顧建筑該有的審美、實用、環保等功能而刻意標新立異,所謂的“創新”不可避免地常常成了“搞怪”。即使新修的一些仿古元素的建筑,由于缺乏對歷史內涵的真正把握,不少顯得有些俗氣和做作。
近年來,中國城市的很多新建標志性建筑由西方設計師主持設計。一些西方設計師由于對中國文化歷史缺乏了解,不容易設計出體現中國文化傳統和符合中國人審美觀的建筑。類似的建筑或許在歐洲城市里顯得適宜,因為那里有西方設計理念傳統的土壤,而如果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中國城市里,難免有時會顯得不協調。
正如習近平同志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其實,中華傳統建筑藝術和理念中,也有很多優秀的內涵值得繼承。譬如歐洲近代啟蒙運動時期產生的洛可可藝術,就從中國藝術及建筑風格中獲得了啟發。
我們的城市現代化還在進行當中,在此進程中,我們應該注重對優秀傳統的傳承和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我們完全可以借鑒西方先進理念,但需要跟自身的歷史傳統相融合,而不是簡單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