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1 23:17:25
來源:荊楚網 作者:柯玉乾
昨天,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在北京開跑。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馬拉松賽迎來了格外的考驗--嚴重的霧霾天氣。(10月20日中國廣播網)
兔子造型,狗熊裝備,就連家喻戶曉的孫猴子也登上了馬拉松舞臺。本來應該是馬拉松“出彩”的時刻 ,卻讓“防霾神器們”搶盡了風頭,網友直呼好好的比賽都被“玩壞了”。筆者以為,參賽者們以這樣的方式來吐槽嚴重的霧霾天氣,與其說是娛樂,更不如說是一種深深的無奈。
其實“霧霾”這個詞在中國被提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從頒布針對工業產業進行調整的“大氣國十條”到出臺針對汽車尾氣發展汽油的“國五標準”,中央對于“治霾”的決心不可謂不強。可是動作有了,為啥效果卻不好?歸根結底,還是沒有弄清霧霾“死而不僵”的根本原因。
根據環保部南京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的研究,霧霾的形成,固然有氣候和地形方面的原因,但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污染排放過大。但是反觀我們的一些地方政府,大多遵循“大干快上,來者不拒”的方針。哪怕是鋼鐵,造紙,煤炭等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項目也是一哄而上。在一些官員的意識里,貧窮,落后,發展緩慢是“長痛”,不改變這種狀況他就無法升遷。而犧牲環境畢竟是“短痛”,大不了走一些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對于廣大公眾而言,水變質,空氣無法呼吸,發展的意義又在哪里?而這,卻不在官員的考慮范疇之內。
可見,要想治理霧霾,根本出路還在管住人。
在這個方面,一些歐美國家已經率先向我們做了示范。例如在德國,政府官員的綜合測評不僅僅是由GDP的貢獻值來決定,他還包括文教,衛生以及公民的滿意度。其中任何一項出了問題,官員可能都會被“問責”。鑒于我們的國情與與他國有所差異,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但是在“唯GDP馬首是瞻”的問題上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些修正?不說與官員政績完全掛鉤,建立一些懲戒制度總是可以的吧。如此,不僅僅止于治霾,類似于勞民傷財的“爛尾樓”這樣的工程是不是會更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毫無疑問,關停污染企業,會給地方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甚至就業帶來影響。但筆者相信,這些都是蛻變過程中所需的陣痛。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深水區,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停留在說說而已的羨慕階段,更要拿出壯士扼腕的勇氣來掃除一切阻擋前進的障礙。治霾,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