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14 20:52:0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吳勝武
“早上急著去上班,出門卻發現自己的車被人給堵了;晚上回來,發現自己的停車位被別人‘捷足先登’了;出門在外,為了一個停車位,玩起碰碰車,甚至動手互毆……”媒體調查發現,近些年停車難已經成為很多城市治理的新頑疾。而許多地方在管理上的束手無策,一定程度上又讓這種現象有加劇的趨勢。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群眾在更加理性參與社會生活的同時,對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從目前來看,政府管理和服務方面還有一些不足。這在城市日常管理中表現得比較明顯,除了媒體報道的停車難問題,還有綠化保潔、物業管理、出租房管理等問題,也都有類似的境況。
要改變這種狀況,政府應該做好兩方面的努力:一是做好加法文章,就是要一如既往地加大對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盡可能提高這方面的能力,比如多修建停車場。另一方面是做好乘法文章,就是要轉變思路,擯棄細細碎碎都要管、大包大攬搞服務的理念,努力朝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方向前進,實現社會治理效能的倍增。
那么,社會治理除了政府之外,還需要誰?其實需要更多社會主體的參與,這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特征。因為在社會治理中,不再單純地是政府與其他社會主體這種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雙向關系,也不再是政府管控一切,其他主體被動接受這種運行模式,而是“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讓不同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到社會治理過程中來,“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這樣一來,好處也顯而易見,最直接的就是效率的提高,政府不必大包大攬,專業的事可以讓專業的機構去做,管理服務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咪表停車位管理這個例子來說,如果將這項工作通過競標形式外包給專業公司,可能管理的效率會提高,效果會更好。效率的提高帶來的還有成本的下降,政府可以把省下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必須做好的地方,也可以進行自身的瘦身改革,實現小政府、大社會,進而提高社會整體運行效益,政府累死不討好、群眾怨死不受益的局面也會得到根本改觀。
必須明確的是,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政府在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責無旁貸。在此基礎上,各地政府要提高社會治理能力,還需要明確政府與社會的權力邊界,給予其他社會主體更多發揮作用的空間,同時調動不同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認識并做到這些,政府就可以實現社會治理上的收放自如,停車難也就不再是城市頑疾,公眾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一些現實難題也就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