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現在走入了一個迷途,不管是公立私立養老院,還是養老房地產,老人不愿去,因為我們中國人難逃落葉歸根的情懷。舉個例子,我岳父去世前,醫院條件非常好,但他說要死也死在家里,不然魂魄就散了。我身邊基本上90%的老人都是在家里走的,因為家里才有真正的臨終關懷。其實,很多老人每天想的都是過一天就少一天,所以我認為養老是個偽命題。另外,我們現在普遍存在被“老養”的情況。所以我要談的有以下六點:
1、中心的定位
我建議研究中心要立足已建的優化,新建的努力跟上規劃,未建的給予專業化的意見和建議。
2、中國居家智慧養老平臺介紹
深圳老爸老媽公司研發了中國首個居家智慧養老平臺“關愛行50+OS”,平臺已研發三年了,包括軟件、硬件、設備、系統整合等,并已獲得國家專利。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穩定的商業期。在智能化方面,教會老人用智能手機是我們最初的一個想法。通過將智能手機的操作、功能簡單化。后臺則提供更加強大的人性化服務支持,通過對大數據、云端網格化分析,實現精準的服務投放、精準的需求定位。同時保障接受者不覺得被侵犯,提供者不覺得被為難。
3、養老服務模式的探尋
提倡自主服務,鼓勵互助服務,引入社會化服務,促進子女至親服務。借助于O2O實現:信息科技集約化,降低經營者運營成本,降低受服務者的消費門檻,擴大受服務對象,最大程度方便被服務者的日常生活,獲取更高品質的服務。
4、養老服務階段探索
養老服務歷經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服務,再到互動服務,最后強大到神經元化服務,即從智能化走向智慧化的成長過程。這些離不開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的介入。
5、養老養小不應被分開
養老養小不應被分開,設想以下一副場景:幼兒園的左邊是養老院或者社區老人活動及服務中心,右邊是中小學,對面是醫院或者社區醫保機構,周邊都是熟悉的生活環境。子女早上將小孩和老人一起送去托兒、托老,孩子在上課,老人在活動中心有管護下娛樂休息吃喝,等孫子放學,一起討論各自的子子孫孫,老人孩子有意外可以就近就醫。子女上班通過智能手機隨時可以掌握到父母和孩子的活動和生活狀態,下班了,老人可以接了孫兒等一起回家,有自主能力也可以自己帶著孫兒邊逛邊玩悠哉悠哉回家。回到了家中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天倫……這是一副多么和諧之圖畫,需要很大的投入嗎?其背后的商機會少嗎?愛心和利益能不相輔相成嗎?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啊!這些值得我們深思……
6、老人消費模式的探索
我們一直在探索老人消費模式。老人到底需要什么?個人認為,首先,科技產品的虛擬、簡化有助于提升老人對科技產品的認識。第二,建立老人消費模式要更多考慮老人心理,不能想著把老人掏空了。我一個親戚今年70多歲,很有錢,兒女都不讓回去,說“只要有錢一切就行”。有一天,自己打水絆倒了,起不來了,也打不了電話、喊不出聲。三五個小時后,家里來人才把他救起來。獲救后她說“看來有錢也不行,還是人重要啊”。所以,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人,我們要致力于建立真正的、互動互助的、有人情味的服務。
我們今天要動腦筋盡孝,要從提倡自主、鼓勵互助、引入社助,聯系子女,智慧盡孝。就是說,把所有的東西拉回到原點,從吃喝住行解決起。
最后我認為研究中心應該成為一個智囊機構,有一套東西,影響規劃、養老產業設計、包括保險、金融等行業。對于機構的名稱,我建議可以是中國健康創齡產業發展研究院,借助于城市化委員會的平臺和資源,擴大影響力。同時亦彰顯機構的常態化,專業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