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農村采訪,看到各地村部都辟出專門房屋作為農家書屋,不由得為農民朋友高興:不僅物質豐富了,精神生活也不差了。
時間久了,又開始生出對農家書屋的擔憂:房子是寬敞整潔,架上也是書成排、報成行;可是讀者寥落,偶有幾個讀者,手中也多捧著已顯破舊的武俠或言情小說,或是看著當地都市報的社會新聞,那些農業科技類的書還新嶄嶄地擺在架上,為數不多的人文社科類書籍更是積上一層灰塵。
農民朋友不像城里人,老幼都要忙農活,再加上沒有雙休日的概念,所以讀書看報人數不多也在情理之中。有點文化的青壯年大都出門打工了,留下文化不高的老人和讀小學的孩子,要他們去讀那些農業科技和人文社科書,似乎也只是一種良好的愿望。
但是我們也要循著現象去反思:農家書屋的零星讀者,是不是也反映出這里的內容建設、服務水平存在問題?
農家書屋的建設,不是簡單地騰出幾間房、放上幾架書的問題。農家書屋要真正發揮作用,還要緊密結合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更加注重內容建設和相關的閱讀服務,讓農民朋友讀好書、讀自己需要的書,而且要讀得懂書。
農家書屋,要面子更要里子!
什么是農民需要的書?
我們不能一廂情愿地認為就是農業科技書,也不能持迎合心理認為就是武俠言情等通俗類的文學書。農民需要的書,還要通過對農民朋友的摸底調查去掌握。從筆者和農民朋友的交流中發現,農業科技類的書他們當然需要,但是大多數不是有關本地種植的農作物,而且專業性太強,看不懂,“那都是給技術員看的!”所以農業科技書一定要選取那些有針對性、通俗易懂的書,最好是圖文并茂的。只這些還不夠,基層政府還要安排一些農技人員到農家書屋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導,讓農民朋友真正對這種書有興趣、愿意讀、讀得懂。
通俗類讀物當然要提供,文化水平高的知識分子不也喜歡看武俠、言情嗎?農民朋友其實心底有一種渴望:“多給我們一些反映農村生活,特別是我們熟悉的農村生活方面的書!”這樣的一個問題,既反映出農家書屋內容提供者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更多則是反映目前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嚴重缺乏,那些像趙樹理作品一樣植根農村、有濃厚泥土味的當代作品實在太少了!
農家書屋,千萬別忘了孩子們。很多地方的農村兒童其實已成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管不住,放了學之后就沒了好去處。為了不使農村孩子課余時間全在太陽下閑逛,準備一批圖文并茂的童書、教育部推薦的青少年讀物,是農家書屋應該擔起的一份責任。
“閱讀不能僅憑讀者需要,閱讀也要引導?!边@樣的一種觀點自然值得贊同,但是在“引導”的問題上要力避一廂情愿,需要在農民朋友文化水平的基礎上進行。以人文社科為例,談理論,農民朋友既不感興趣也不懂,但是如果讓基層干部帶著農民一起讀像“從怎么看到怎么辦”這樣一些理論聯系實際的書,農民朋友還是歡迎的。
但愿,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家書屋不僅設施會變得越來越好,內容和服務更要緊緊跟上城鎮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