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近20年的“青年湖公園”終于有了進一步消息。一家深圳房地產公司購得其開發權——這座近千年的皇宮遺址將由“爛尾樓”再度變身為“會所式高端商務辦公區”。北京晨報記者近日獲悉,考慮到青年湖公園是京城唯一一片金代皇宮遺存物,西城區政府擬斥資回購,開辟為“魚藻池公園”,但未果。這個名為“金中都項目”的房地產項目即將開工。(9月16日《北京晨報》)
金中都遺址的歷史價值,官方有著明確而清晰的界定,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在《關于金中都太液池水面保護設計方案有關事宜的批復》中提到:“金中都太液池遺址為北京現存金中都宮城唯一遺址,是研究金中都城宮室的重要實物,為加強對金中都太液池遺址的保護,按歷史原貌恢復水面,符合專家的論證要求。”不過,一旦商業化的介入和染指之后,保護就勢必會退而求其次。文保從某種意義講,屬于“費力不討好”的事,于是“保護式開發”便應運而生,唯一遺址也將在高端商務辦公區的侵蝕下,處于消亡的危險。
對此地方政府當然知道其間的厲害,然而當初的草率決定,導致了面臨巨大的成本付出。在存廢的角力之中,與其說是成本過高讓地方政府投鼠忌器,不如說這恰是規避責任的一個借口。保護讓位于開發,保護者成為拆遷和破壞者的推手之后,所謂的“回購未果”自然有諸多耐人尋味之處。諸多事實證明,文保從來都不是一個經費是否充足的問題,而是態度如何的問題。若沒有將文保真正放在第一位的政績觀,沒有出于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那么金中都遺址之觴就無以避免,唯一遺址也會像眾多優秀的文物一樣,沒有毀于戰爭的硝煙,而消亡于發展的推土機中。
仍然記得,50年前,北京城是世界上惟一一個保存完整的中世紀都城,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更以其雄渾壯美的風格樣式,令一代代人為之震撼。當年的北平和平解放,讓古都免于了戰火,也讓眾多不可估量的歷史文物遺產得到了保護。然而,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北京城的古跡屢遭劫難。僅僅62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由外及內地、愈來愈快地被吞噬著,今昔對比的北京城已然面目全非。北京尚且如此,全國其他地方自然難以幸免,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超過3萬處登記在冊的文物消失。有關專家感慨:歷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來的文物,最終卻毀在經濟發達的今天,發人深省。
“閑時爭名人,忙來毀故里”,這便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導向與文物保護的真實現狀。“再造洛陽”式的宏大工程,不是對舊有文物的保護式開發,而是開發式保護,甚至不惜先毀掉再重建。雖然呈現的是同樣風格的建筑,可割裂了歷史脈絡的仿制,不過是拉動經濟和彰顯政績的贗品,與歷史沒有關系,也與文物沒有關聯,看似豪華實則粗淺,表面繁榮實則功利。沒有了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千城一貌的城市也就沒有生命力。
德國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金中都遺址只有一處,這是任何東西都無以替代,也是無以還原的。然而會所到處都有,如何復制都不為過。只可惜,如此淺顯的道理只成了紙上的呻吟,金中都遺址保護讓位于會所開發,這是一處遺址的悲劇,也是文保虛弱現實的真實寫照。沒有了文物樣品作為證明,我們拿什么去告訴別人,自己有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