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日,近兩年來牽動無數人、締造鄭州“全城吃面”奇跡的主人公李剛去世,按照遺愿,他把眼角膜捐獻給他人。7日中午,43歲的李剛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網絡中,無數網友為他點燃了蠟燭表示哀悼,一位網友說:“他走了!帶著一座城的愛,帶著人間的真情,愿他安息!”7日下午,按照李剛的遺愿,河南省眼庫的工作人員將他的眼角膜摘取,他將光明傳遞給需要的人。(《新京報》9月9日)
偉大與平凡,從來都不是身份和地位的標簽。締造鄭州“全城吃面”奇跡的李剛,激活了一個社會的良善。在他得到了滿城之愛的同時,又實現了“最后的升華”,人生有如此美好的過程,即便結果凄涼如歌,也可以在最后發揮出最強的光亮,在點亮自己的同時,給予整個社會以溫暖、溫情與感動。
奉獻一份愛心需要多大的付出,有時候僅僅只是“吃上一碗面”,就像在其他任何地方吃飯一樣,只不過是地點不同而已。這不是多么壯烈的愛心,也不是驚天動地的慈善,甚至沒有高大上的應有元素。然而,植根于草根的愛心卻更加感人,因為這種愛心離每個人如此之近,誰都有機會發起也都有機會參與,盡管準入的門檻不高,然而在口口相傳和耳濡目染之下,讓所有人的都處于一種深深的感動之中,并由此產生對責任與愛心不同的領悟。讓每個人都看到了愛心的延續與傳遞,便是“全城吃面”獲得的最大收獲,并因之書寫奇跡。
更重要的是,這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底層之善的希望,并對整個社會充滿信心。不可否認,“極致的利己主義”的熏染下,冷漠與麻木、自私與自利越來越有市場,道德的滑落、愛心的冷卻,讓人對社會無比失望。然而,底層之善的社會基礎還在,從“全城找耳”到“無人售菜”,從“四拒賠償”到“拒收施舍”,這些點滴與細微的表達,之所以讓人感動莫名,就在于其沒有矯飾,沒有包裝,原始而純樸,真實而無私,從而才有了感同身愛的頓悟,才有了觸及靈魂的感概。
沒有人能夠生活在真空,他必須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并在幫助別人時,獲得別人的幫助。或許,從來沒有人像現在這樣,對所生存的環境如此焦慮,也沒有人像時下這樣感到無助。對于當下人來說,如何樹立社會的責任感,如何對愛心有新的發現和理解,“全城吃面”無疑成了樣本,可以作為解答問題的切口,并在回味、效仿和復制中,讓愛心傳遞讓品質提升。
有此為參照,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自己處于困頓之中,一旦愛心之火被點燃,收獲的必將是滿滿的溫暖;我們還得堅信,社會的良知還在,底線還在,愛心還在,底層之善構筑了強大的社會素養的基礎。處在被責任包裹的愛心中,希望就不會成為絕望,困難也會得到解決。人生有希望,社會更有美好光明的前景。以“全城吃面”的底層之善為基,實現道德的回歸的路子,也將會越走越寬。
以吃面的方式祭奠,就是為了忘卻的紀念。這是一種最好的告別方式,但也是一種最好的開始。死者已矣,但由此生發的愛心之火,必然會延續下去,并因此再續“全城吃面”的時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