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7月份百城房價指數,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835元/平方米,環比上月下跌0.81%,這也是繼五月、六月以來的第三個月持續下跌。從漲跌城市個數看,100個城市中76個城市環比下跌,僅24個城市環比上漲。在這之前,降價、房地產商資金斷裂跑路的新聞已不時傳來。樓市未來走向如何?《城市化》雜志特邀著名評論員郭文婧就這一熱點發表看法。
郭文婧:對于樓市的未來走向,房地產商內部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方面是以萬科為代表的唱空,認為“房地產行業已進入下半場”,另一方面是以任志強為代表的“2014年不買房就需再等30年”。
處于焦灼時刻,房地產商對政策的任何風吹草動,也就格外敏感。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了“解禁限購”的行列,僅7月,就有包括濟南、海口、杭州、石家莊、武漢、蘇州、徐州等十多個城市松綁了限購政策,國內涉及限購的46個城市已經有近六成松綁。另一方面,從5月至今,央行、銀監會先后表態強調“要合理確定首套房貸款利率水平,及時審批和發放”,要“大力支持首套住房需求,抑制投資和投機性的住房需求”,加之中央“保持適度規模的貨幣供應和財政支出”、“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的表態,以及營改增試點或將擴至房地產的消息,讓部分房地產商認為“2014年樓市有可能迎來遲到的春天”。
但不可忽視的是同期的另兩個消息:一是銀監會發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房地產貸款風險控制效果顯現,近兩年“不良”均出現“雙降”,并表態“房地產開發貸款沒有任何討價還價余地”;二是7月30日至8月1日,《人民日報》連發三文,分別強調“房地產行業進入調整,市場開始回歸理性”、“樓市調整更趨健康”、“樓市限購政策短期不會全面解禁”。這些信息似乎有說明,房價目前走勢“盡在掌握”,全面救市的可能性很小。
實際上,5月29日,住建部已表明了未來一段時期政府可能的調控局面:“加強市場監控、做好應對方案”、“不打壓、不刺激”、“尊重市場規律對房地產市場調整的作用”,“地方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針對性政策的權力也將得到尊重”。住建部的表態,進一步重申了“分類調控”、“市場分化”的基調,全面“刺激”的可能幾乎不存在,過熱的城市將繼續嚴格調控,過冷的城市“限購松綁”的微刺激也是可能的,最終讓房價在平穩調整中回歸市場理性。
長期以來,中國房價的幾乎單邊上漲,主要靠三個因素支持,一是寬松的貨幣政策,二是投資性、投機性、腐敗性需求;三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但是,這三大基礎都已經不存在。李克強總理多次表示“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也只是“定向降準”,“全面降準”的可能性不大。“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總方向,以及中央加大反腐力度,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即將推出,官員拋售房產的消息,進一步加劇了房價走勢的預期。至于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依賴的問題,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就是解套的一種信號。
其實,房產屬于大宗商品,價格預期會對一定時期的走勢產生幾乎決定性作用,多數時候都是“買漲不買跌”,投資性、投機性需求更是如此。盡管受到“解禁限購”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但據莫尼塔房地產跟蹤數據顯示,7月全國58個城市商品房交易量周環比下跌了6.8%,并出現了一線城市微漲、二、三線城市下跌的分化情況,一二三線城市成交量環比分別上漲了3.4%和下跌了-8.7%和-7.8%。作為風向標的北京,7月31日的消息說,位于亦莊區域的合生世界村新推公寓,單價9800元/平方米入市,成為北京主城區內第一個房價“破萬”項目。這實際上說明,房價的趨勢并沒有出現逆轉,廣大的購房者仍然還在觀望,難言房價已經“筑底”成功。
樓市總體預期仍然是下行,更重要的是,此次樓市變化是首次出現的非政策因素導致的市場蕭條。那么,如果樓市軌道真的已經變化,此次調整的周期就會較長,深度也可能要比2008年那次大,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的一幕很難重演。即使房價的走勢還未真正進入下降通道,再度大幅上漲的空間也不大。7月29日,《人民日報》在發表《年中經濟形勢述評:動靜自如看調控》的文章,強調“緩中趨穩,動力大于壓力”總體判斷的同時,更強調在改革關聯性和耦合性愈加受到重視的今天,要“保持調控定力,重塑地方發展路徑”。
即使中國人的住房觀念不改變、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必然引發對房地產的需求,房地產行業的未來仍然樂觀;但關鍵是我國房地產企業在“拿地必賺”的經營思維下,目前普遍采取的是高杠桿模式,除少量資金是自有之外,主要靠銀行貸款、預售資金、影子銀行、海外融資。雖然高杠桿模式有利于迅速擴張規模,但對成交周轉的要求很高,成交量上不去,就成了房地產企業的夢魘,資金鏈斷裂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只要成交量不迅速恢復并保持,房地產企業的分化重組就不可避免。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的樓盤加入降價的行列,還只是剛剛開始。小的房地產商跑路、中型房地產商破產、大型房地產商兼并重組,分化洗牌必將順勢到來。
維護我國社會穩定的客觀需要,加上我國的居民資產中,房地產占比還只有47.9%,尤其是按揭負債僅占居民總資產的10%左右,所以“樓市崩潰”的可能性目前幾乎不存在。然而,我國金融系統的“去杠桿”效應,經濟總體上進入轉型升級調結構的攻堅階段,房價連續上漲10多年并創歷史新高對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透支,目前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創下新高的現實,都決定了即便是大房企,目前普遍采取的是高杠桿模式也將難以為繼,房地產業轉型升級不可避免。因此,無論房地產企業采取何種轉型升級路徑,但實現低杠桿模式,都幾乎已經成了唯一選擇。
目前,在購房者觀望情緒越發濃烈的背景下,調整債務期限和利率,主動權已經不在房地產企業手中,變債務融資為股權融資也不容易,資產證券化也可能難以賣一個好價格,那么,剩下最可行的道路,就是放緩擴張的步伐、打包出售部分資產、以價換量回籠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那些看得準、實施堅決的企業,才能斷尾求生,才有可能去享受下一輪的盛宴。在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直接參與房地產行業分化重組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那么,在目前樓市“松綁調控”的氛圍中,成交量的分化,就為那些有遠見的房企提供了“斷尾求生”的契機。(采編: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