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近日報道,河南省鄭州市部分生態廊道種植的銀杏樹過于密集,不僅不利于樹木株型發展,還出現了枝枯葉落的現象。銀杏樹的株距以4至5米為宜,而項目施工單位將其縮小到2至3米,從表面上看有利無害,實際上卻讓樹木“憋”得難受。
城里的樹密草多是好事,但也不能超過一定限度。不考慮草木的“感受”,僅憑人的主觀感覺來辦事,這種不講科學的做法,會對城市生態造成破壞。
有些地方為盡量利用土地資源增綠,見縫插針地種植樹木,比如在水泥地上留一個小洞,剛好能將樹“塞”進去。由于夏天地表溫度高達四五十攝氏度,樹木就像進了桑拿室,被蒸烤而死。其實,種一棵樹需要保留一定的土壤空間,以利于熱量散發和水分蓄積。這種見縫插針的做法與上述大范圍密集種植的做法,都是想當然,不講科學。
植樹造林要講科學,不僅僅指要講究種植季節、種植技術、管理維護等純技術層面的東西,還應將眼界放寬,充分考慮樹木生存的小環境和大環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個體不見體系,難以為城市提供高質量的綠色。
對待城里的動物也一樣,如果僅僅想讓人活得更舒坦,而不考慮人與動物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往往也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產生某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北京某小區的槐樹上長了不少綠色小蟲,俗稱“吊死鬼”,小區管理者雇人反復打藥后,把各種小蟲子消滅得干干凈凈。樹下乘涼的大爺大媽們直夸好,但也挺納悶:小區里的啄木鳥都發了瘋,不去樹上啄蟲,卻飛到樓房的隔熱墻上啄洞,啄得到處都是,補都補不過來。
啄木鳥變成這樣,是因為人們在消滅害蟲時,擴大了打擊面。其實,殺死“吊死鬼”,不必讓別的小蟲子都來“殉葬”,完全可以選用有針對性的藥物,或者采用調換樹種等辦法。再說了,隨便亂打藥、過量打藥,雖然能讓樹林子變得清清爽爽,但這種“化學林”極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嫌烏鴉呱呱叫太吵,就用藥物將其全部毒死;嫌路邊的野花野草有礙觀瞻,就將其統統鏟除;討厭柳樹產生大量花絮,就將“公柳樹”全部拔掉……如此一來,人們的耳朵清靜了,眼睛舒服了,但這種人工選擇的“超凈環境”并不正常,也難以持續。
城市也是一個生態系統,人與動植物要和諧相處。保護城市生態系統,需要通盤考慮,統籌推進。從主觀愿望出發,從人的需求出發,難以獲得相應效果,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只有遵循客觀規律,科學作為,才能讓城市變得更和諧、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