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系列論壇之五
中國城市化與綠色建筑
論壇嘉賓:
王秉忱: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中心主任;
郝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節能中心副總工程師;
陳音:當代節能置業集團首席知識官;
吳鏑:中國勒泰投資集團常務副總裁;
王一儒:弗朗•赫麥(北京)衛浴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浙江企業商會副會長;
劉成:北京中聯環潔通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邵念強:北京成業行房地產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
余煥新:北京金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林:三磊設計有限公司博士。
論壇主持: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城市化》執行主編 蔡義鴻
城市化中的環境污染不容忽視
王秉忱:須妥善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
我早在1995年夏天與另外兩位國務院參事一起到太湖進行考察調研,發現太湖水質已受到氮、磷與有機物的嚴重污染,遠遠超過國際湖泊富營養化濃度標準,湖水腥臭,直接影響沿湖廣大居民的生活與健康。我們在調研基礎上提出“太湖水體污染嚴重,亟待加強治理力度”的國務院參事建議,強調指出: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十分發達地區,太湖不僅是蘇、浙、滬三省市的重要水源地,也是無錫、蘇州以及沿湖城鎮的飲用水源。
近15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過快增長,使水體污染狀況日趨惡化。我們在建議中向國務院領導同志反映了太湖的污染現狀,分析了太湖水體污染的原因和太湖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幾點對策和建議。國務院領導同志對這份國務院參事建議非常重視,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真研究,進行治理規劃,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污染的嚴峻形勢有增無減,去年夏天太湖流域藍藻提前大爆發的事件令世人矚目。我與國務院參事石定寰,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許靖華先生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先生去年專程去無錫與蘇州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考察和調研。我對以太湖水體污染為例的我國水環境污染形勢深感憂慮。今天,距我1995年去太湖調研已經時隔13年了,問題卻遠未解決,確實應再次大聲疾呼:在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必須把防治水環境污染問題妥善解決。
郝軍:城市化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改革開放三十年,城市化進程非常快,經濟高速增長,如果客觀地看,可能我們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如何通過合理的、可行的、經濟可承受的技術手段(即經濟適用技術),保證在城市化進程中,減少對環境的索取、以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而且盡可能保證我們的環境是可再生、可持續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基于這種理念,我們要改變一些行為方式、工作方式。比如規劃,一個攤大餅式的規劃模式,在今后城市化進程中,是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模式?
其實有很多像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因為這將帶來交通的壓力,比如北京很明顯,三、四環以內的工作圈與生活圈分得過于明顯,白天大家工作往三環涌,下班則往三環以外分流,每天延續這樣的交通模式,實際上是不符合綠色規劃的理念要求的。這可供專業人士、相關部門探討。在行為模式上,清華大學有一個關于建筑能耗尤其空調能耗的調研,搞了約三年了,對比歐洲、美國,發現我們的單位建筑能耗比美國低,原因是美國人的需求要比中國人大,他們的采暖不分季節,供暖全年365天都可以用。以中國人口規模、經濟狀況、資源條件,我們是否具備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是擺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陳音:要解決人口生活城建給環境帶來的問題
所有發達國家,包括環境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國家,都是在完成城市化的進程中解決保護環境問題的。幾年以前已有中國學者定量分析了中國大城市、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人口和經濟活動對環境的負荷。結論是大城市對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在同樣經濟發展水平下對整體生態環境的壓力最小。部分農村地區的環境狀況較好往往是人口密度低,經濟發展滯后造成的,實際上分散居住對環境造成壓力會更大。所以中國問題不是要不要城市化,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解決的是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增加,生產活動,城市建設給環境帶來的問題。
吳鏑:要把人文環境放在城市環境保護中
城市應該是更宜于人生活、更宜于人生存的地方,中國這么多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都存在舊城改造問題。我發現一個普遍現象:我們舊城改造以后,已不再是給人改的,而是給車改的,所以必然帶來廢氣的排放,必然加大城市的空氣污染。
然而舊城改造以后,它們原來的味道就沒有了,消失了,也就是說城市的人文環境、城市的歷史記憶隨著改新全部被鏟平了,取而代之是歐陸風格的建筑、大馬路、大廣場,例如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烏海市的廣場就大得很。如果讓所有老百姓都開上車,城市的污染難道不是更大了嗎?其實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在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一定要把人文環境營建放在城市環境保護更高位置予以重視。
余煥新:城市化進程中要重視策劃和發展
城市化進程中要重視策劃,在我們國家新的領域策劃這個行業不受人重視,而且收費特別高。我調查四個策劃公司,一個項目最少30萬,最多幾百萬、上千萬,這個不符合我們國情;同時,城市化發展中還要重效率,要算帳,要重視發展。
我們國家在大氣環境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國家總是有政策、有標準、有條例、有很多很多的東西,現在是該落實治理的時候了,但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所、研究院仍然很缺乏。
蔡義鴻:中國不要走法國的彎路
我們近期采訪了原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白立德先生。他現在中國下海經商了,采訪時他談到一個問題,法國城市化進程走過很多彎路,當時為了法國城市建設,從其他地區引進了很多人口,形成了各個民族的聚居點,這個聚居點與世隔絕,不向外面交流,結果現在出現了社會動亂。因為這個問題,法國正在付出代價,在還五十年前的帳。白立德先生希望中國不要走法國的老路。其實,現在我們國家也有同樣問題,在許多城市有“浙江村”、“安徽村”、“重慶村”等等,大多都是在城鄉結合部,時間長了會不會形成貧民聚居區?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提前考慮,因為在深圳的城中村和棚戶區的改造過程中,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與挑戰。
城市管理要引導房地產發展
陳音:社區是城市有機組成部分
城市建筑與城市環境問題密切相關,大家都很關注綠色建筑、建筑節能,但要真正解決城市環境問題只討論建筑是不夠的。許多重要的問題如能源、交通、污染治理、水資源管理等都需要從更大的尺度,用城市規劃的手段解決問題。這也是當代萬國城第三期我們申報的是LEED-ND(綠色社區)認證而不是LEED-NC(新建建筑)認證。我們把社區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來考慮,希望它成為城市中積極的因素而不是城市環境的負擔。社區有完備的配套設施,能夠減少社區居民出行,從而減少了城市交通系統的壓力;混合社區的設計使得社區能夠提供商業空間,文化休閑設施,創造了就業崗位。這些構想已經不只是建筑技術層面的問題了,更涉及到城市形態的探討。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可以有很多學習借鑒的案例,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我們可以不走。但是中國城市化進程又和世界上任何國家有所不同,我們每年20億平方米的建設規模,每年有超過一千多萬人口移居城市,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還有很多問題我們沒有想好、沒有科學的城市規劃,很多大廣場,大馬路,形象工程一再出現,這實在是非常可惜。
吳鏑:舊城改造要提高容積率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央提出的集約節約用地的問題。我認為在舊城改造的區域一定要提倡高容積率的理念,溫哥華在城市中心地域,就建設了高密集度高容積率的不動產物業。基于對高容積率的認識,尤其在舊城改造的黃金地段我認為適合做城市綜合體的不動產物業。
可是在我們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城市的規劃管理部門也許還達不到市場化的認知高度,例如本來容積率可以到2.0,它卻只定1.8,它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重要性。
邵念強:城市管理更重細節和執行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僅僅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技術,更重要的是管理細節和執行力。比如垃圾處理問題,整個過程管理很粗糙,很多小區在門口放三個垃圾箱,大多數市民素質很高,在家里把分類完的垃圾放到不同的垃圾箱里,但是我發現收集處理垃圾的人就不管了,全是黑色的垃圾袋往車里一扔,怎么知道那個袋子是可以回收的呢。合理的做法應該給垃圾袋分顏色,從家庭到回收,再到運輸、處理,每一環都要嚴格管理,才能達到要求。看起來這是個小的問題,但是對城市影響非常大。我看到朝陽區政府因為垃圾臭味正式向居民道歉,海淀區也有垃圾臭味問題,管理不到位,就會影響城市發展,影響市民生活品質。我們的城市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的空間,不用金錢,也不用高科技,就是把管理理念執行到位,把細節處理好,垃圾問題解決好了,城市一半的問題就解決好了。
房地產與城市化關系、城市化與建筑關系內容很多,我們是專門研究這些問題的機構,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在國內做開發項目的投資顧問,經常帶投資商去看當代在北京做的MOMA系列綠色節能項目,我認為他們走在前面,做得很好。
王一儒:住宅產業的發展應選擇資源節約發展模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水資源危機日趨嚴重,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建設節水型城市,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根據國家相關統計報道,全國656座建制城市中有400 座不同程度缺水,110座嚴重缺水。正常年份全國城市缺水60億萬m3。2000年由于我國北方地區春、夏連旱,嚴重影響了城市供水。據國家防洪總辦公室統計,今夏已有1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被迫限時限量供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由于缺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都達到千億之巨,水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這些情況還會日益嚴重。因此,根據人們住房需求和實際狀況,我國城市建設發展中住宅業的發展就應該選擇資源節約發展模式衛浴工材作為住宅設施的一部分。當然,這僅僅靠少數衛浴企業努力顯然是不夠的。
城市化發展離不開綠色建筑
王秉忱:要高度重視地源熱泵技術問題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重要職責。在近幾年對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問題進行參事調研的基礎上,我看好利用地源熱泵技術開發淺層地熱能的大方向。我和一些同志正在全國大力推進這項工作,目前發展形勢非常好,但也有些具體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我國的地源熱泵技術應用雖然發展迅速,但也凸現了應用中的許多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首先是地源熱泵技術應用存在多頭管理,缺乏監督機制;已出臺的國家標準《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和即將出臺的行業標準《淺層地熱能勘察開發技術規程》,雖有較強的指導作用,但仍然需要制定與出臺一些操作性更強的技術要求和實施細則。
其次,地源熱泵技術是暖通空調技術與水文地質條件密切結合的綜合技術,兩者缺一不可;由于各環節技術發展不平衡,不同專業人員對于地源熱泵系統認識不同,產生一些錯誤的理解和概念,加之從業人員不了解水文地質條件,而導致工程失敗或形成低效率運行。
再次,已建的大部分地源熱泵工程均未建立地下水與巖土檢測系統,不掌握地源熱泵運行過程中對地質環境產生的影響;目前,地源熱泵技術已相對成熟,但是相關的土壤熱傳導機理、地下水開采與回灌等技術仍存在諸多問題。最后,大部分地源熱泵工程均未進行巖土熱物性參數的測試,而是利用其經驗數值或其他地區的參數;地源熱泵系統和傳統的中央空調系統及其他供暖系統有較大區別,特別是地下水系統有著嚴格的操作流程,從業人員要嚴格按照規程規范操作,以免影響運行效果。
能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而建筑能耗在我國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國建筑節能需求日益迫切,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加倍努力解決有關地源熱泵工程中的一些技術理論和實際問題,為合理利用地源熱泵技術,科學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做出新貢獻。
郝軍:要關注淺層地熱能利用問題
真正綠色建筑實際它并不是綠色的視覺效果。有些國家的評價體系實際上逐步演變成一種技術的堆砌,你做到多少項技術就打多少分,沒有系統的綜合平衡,容易在綠色建筑實施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誤導,以為采用了新技術就一定是綠色建筑。在綠色建筑實施過程中,必然提到所謂技術。
節能減排中的淺層地熱能利用問題是全社會比較關注熱門的話題,建設部也搞了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但技術實施層面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第一是地質狀況造成的,地下水含水層構造是千差萬別的,地源熱泵的施工中,往往會穿透一個或幾個不同的壓力含水層,應該是保證各含水層不互相貫通,但是實際很難做到,所以前期一定要做細致的技術方案,才能可能保證實施后不產生負面影響;第二是熱平衡關系造成的,處理不好將導致地源熱泵系統無法高效運行,如果系統的綜合能效不高,也就意味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失敗;從技術實施層面來講,一定要綜合考慮,將地質情況與熱泵系統綜合考慮。
劉成:智能節水便器改變傳統觀念
“要進行便器的革命,就要沖破傳統觀念,改變沖洗方式。”我和團隊一起進行“頭腦風暴”,希望找到對傳統便器的改進方法。經過幾年的時間研發,在創意的基礎上, WAYER(威爾)智能節水便器問世了。讓人欣喜的是,產品先后獲得了好幾項專利,其中有一項是國際專利——“廁具沖洗方法及其廁具和組件”的美國專利,同時產品成為建設部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科技部技術成果重點推廣項目、北京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
毫不避諱地說,在產品研發和推廣過程中,我曾有過多次后悔的念頭。在水資源緊缺而國家大力提倡節水的大背景下,由于產品不是知名的品牌,我們也吃過不少閉門羹,但更多的事情讓我看到了希望,有了工作的動力:衛浴專家岳邦仁登門了解其產品,并對產品和技術表示出了認可;我們剛剛完成了在“鳥巢” 工程衛生間的安裝,在近400個便器中,WAYER(威爾)的產品占到了75%以上,這從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我們產品的知名度。如今,WAYER(威爾)智能節水便器不僅在北京,還在寧夏、河北、山東、廣東、山西、天津等7個省市推廣市場。“水并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要有資源節約的意識,防患于未然。”
楊林:要減少綠色建筑的誤區
綠色建筑僅僅是可持續建筑理論的一個點,就是建筑以最節約能源、最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盡可能的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并且提供一個舒適,健康,安全的居住環境,不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帶來壓力。可是對于一個普通民眾,往往會認為屋頂是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光電板,玻璃是Low-E的可調節透光的,這樣許多高科技疊加的建筑就是綠色的環保的,還有的認為,綠顏色多的建筑就是綠色建筑,綠化率就成為衡量綠色建筑的標準了。其實這些是一個誤區,都需要我們從平時的建筑知識普及和政府引導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使得人們能更多得了解綠色建筑,也有更好的群眾基礎,也會使我們的綠色建筑有更好的發展。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綠色建筑的零排放問題,我們現在考慮完全的零排放是不現實的,尤其是當考慮到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時候,比如說建筑生產過程中的那些建筑材料,是我們燒了多少煤,用了多少電來實現的,我們現在盡可能的做到建筑使用過程中的低排放,在達到非常適合人居環境的條件下,對環境對人本身的壓力降低到最低,就是很好的綠色建筑了。
我認為還有一個就是太陽能的利用,其實太陽能利用不單單是熱水器,光電板。我們可以利用太陽熱能產生熱壓作用,引導空氣流動,來達到調節室內溫度適度,空氣質量,改善室內環境。只要我們設計好了,不僅能讓住房子的老百姓受益,也可以給開發商提供更好的利潤。
中國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既給城市帶來了繁榮,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等等,但也對環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那么,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怎樣才能避免重蹈歐美、拉美等國家城市化的覆轍?怎樣減少能耗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怎樣抓住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之良機,實現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9月6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提供技術指導、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城市化與綠色建筑暨第二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媒體資深人士暢所欲言,通過對話與互動的交流方式,就“中國城市化與綠色建筑”展開了深入熱烈的討論,品嘗了一場城市智慧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