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兩提“新常態” 《人民日報》連續3天發文闡釋
時間:2014-08-08 20:37:34
來源:人民網 作者:劉然
隨著2014上半年重要經濟數據的公布,輿論對經濟形勢的分析解讀也逐漸升溫。8月5日、6日、7日,《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在頭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系列評論,以《經濟形勢閃耀新亮點》、《經濟運行呈現新特征》和《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為題,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具體闡釋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容和意義。
今年5月,“新常態”第一次出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表述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和黨外人士的座談會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7.4%。如何看待7.4%的增速?《人民日報》在系列評論中寫道,“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經濟總量增長7.4%,實屬不易。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已是一個巨人,總量基數很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經濟增速目標計算,全年經濟增量就約達5萬多億元,約相當于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
《人民日報》評論指出:“還能不能繼續保持那樣的高速度?應該說,是做不到、受不了、沒必要。”“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夠了。”“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既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憂患心’,又堅持戰略思維,徹底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保持‘平常心’。”
“新常態”下,我們國家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要求不再那么“執著”,但對發展質量卻十分看重。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傳統粗放轉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入新常態,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要爬坡過坎,從粗放到集約,從低端到高端,結構調整的任務更加艱巨。”“正因為客觀條件的變化,中國經濟必然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隱含風險轉向面臨多種挑戰。”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新常態”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成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