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二元結構體制與城鎮化
中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劉儀舜
教育背景:
1953年畢業于蘇北泰州師范,1956畢業于天津機器制造學校(現河北工業大學)、1961年畢業于吉林工業大學機械系(天津機校保送)、1965年畢業于北京電視大學中文專業(在職就讀)。
工作經歷:
1953年師范學校畢業后到一機部汽車局工作;1959年至1996年先后在農機部科技司、國家機械設備成套總局技術室、研究室、機械部政策法規司工作,歷任科長、處長、中國機電日報社副社長、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委員。
1996年至1998年,調任財政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法律顧問、司長兼國企優化配置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至2003年,同時擔任八屆、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國有資產法》起草工作組組長。
1999年起任中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同時先后兼任上海理工大學、江蘇理工大學、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2003年起兼任中國機械制造工藝協會副理事長。
2005年起兼任國家開發銀行裝備制造業投資顧問。
中國計劃經濟體制兩個重要的基本條件
中國計劃經濟體制有兩個重要的基本條件:一是產權不明和政企不分的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一是城市與農村分割、限制城鄉生產要素流通的二元結構體制。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要從計劃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體制問題,否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難以建立,也不能建立發達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改革是繼國企改革之后又一項帶有根本性的經濟體制改革
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要求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環境,深化改革戶籍制度,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加強城鎮化進程”。規定“在城市有穩定職業的住所的農業人口可以在就業地居住地登記戶籍”。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必須將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戶籍制度和土地承包經營及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或抵押,這兩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得以解決,使農民及其家屬按新遷入城鄉工作生活,大大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有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和以農產品為經營對象的龍頭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的大發展。
改革城鄉二元體制將使中國農民實實在在地成為一個數量龐大的“待富”群體,從而帶來內需的大突破。由此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推動作用與影響將無法估量,中國經濟增長逐步從以投資帶動為主向以擴大內需為主,全世界最大的待開發的市場在中國農村。八億農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走上富裕之路,中國必將發展成為世界頭等強國。
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改革加速中國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稱城鎮化)的概念是指一個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具體反映在人口的集中過程,城市建筑用地的擴展,土地景觀發生較大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變,城市文明向農村地區擴散。
這個過程,歐洲大約用了100年,美國是移民國家不存在這個問題。這些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城市化水平已達53.8%,到上個世紀80年代30年中上升16.4%,2000年已達74.4%。預計2010年將達到76%,有些國家城市人口增長已趨穩定甚至出現了向郊區和農村倒流現象。發展中國家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為39.3%,到2010年才達到46.2%。
中國的城市化步伐已加快,國家統計局統計,1978年城市人口1.72億,1989年2.95億,1997年3.69億,2004年4.8億,到2004年底達到5.43億,城市化水平接近40%。。
城市化是世界性潮流
20世紀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1900年世界城市化率達13.6%,1950年達29.2%,1980年達39.6%,2000年達46.1%。
尤其是特大城市迅速發展,1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1900年只有英國倫敦,到2000年已有408個。全世界每8個人有1個人在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1960年29.5%,而到2000年達40.8%。并且出現了巨大城市帶,即大城市之間新城鎮不斷出現,城市連成一片,形成連綿密集的城市地域,即城市帶。
城市化伴隨著工業化進行,新技術廣泛應用,服務行業大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進步。在城市帶內有農田、林地相間,作為獲取新鮮農產品,提供旅游休憩場所,改造環境,形成產業和城市分布走廊。出現英國南部、歐洲西部、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北美五大湖、日本東海岸以及中國長江三角洲六大城市帶。
但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發生影響,出現大氣、水、噪聲、垃圾污染;改變了原生態系統和環境、交通堵塞、事故嚴重;既缺乏住房,城市邊緣貧民窟多,而城市中心又空房多就業難,貧困人群、社會爭端多等弊病。需要控制城市規模,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城市管理。
二戰后世界進入逆城市化
二戰之后世界城市化進程出現新現象,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出現多次郊區化潮流,居民甚至遷向更遠的小城鎮和農村,城市人口負增長,出現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如英國倫敦人口在30年下降后于1985年開始微弱增長,制定了城市復興計劃,稱為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
中國的北京、上海、杭州中心城區人口也出現下降,郊區人口大幅增長標志著這些城市已進入人口郊區化階段。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北京市中心區人口242萬,郊區人口284萬,遠郊區人口397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北京市中心區人口則為234萬,增長率為—3.31%,郊區人口397萬,增長率為39.79%,遠郊區449萬,增長率為13.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心區人口211萬,增長率為—9.65%,郊區人口639萬,增長率為60.15%,10年增長了240%。
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及城鎮化的歷史意義
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及城鎮化被提到議事日程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協調社會發展,促進社會進步,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與改革成果的重大舉措,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的進程而不斷推進的,不解決戶籍一元化,農民進到城鎮,身份地位不改變,難以讓農民到城鎮安家立業。農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既是農民的生產資料,又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在堅持農村基本制度——土地承包制不變的前提下,由農民根據自愿原則,采取轉包、租賃土地使用權入股等方式,實行承包土地使用權的流轉,農民的宅基地可以置換,農民及其家屬才能安心遷入城鎮工作生活,才有利于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有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和以農產品為經營對象的龍頭企業的發展。
只有通過戶籍制度和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的改革,才可望促成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實施和城鄉人民的權利平等。農民自主經營的積極性才能得到空前的大解放,農業得到大發展,農民收入才會迅速增長,整個農村建設特別是城鎮化的速度才會得到大大加快。
城鎮化試點工作勢在必行
為了加速推進城鎮化的進程,必須首先轉好城鎮化試點工作。重點需要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經過政府主導和批準的城鎮化規劃及若干政策措施。
與許多中心城市政府為其政績任意擴大城市規模的出發點不同,指導思想應當立足于有條件的城郊與遠郊區城鎮化的實施規劃。
1、城鎮化試點區的綜合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包括住宅、商業、產業化以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自來水、污水、垃圾處理、醫院、學校等。
2、農業規模化經營及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產品為經營對象的企業發展規劃。
3、當地依法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規定及采取轉包、租賃、入股的辦法,宅基地置換、抵押貸款的若干規定。
4、城鄉一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包括就業養老、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制度等。
5、財稅優惠政策。
第二、以房地產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投資計劃及自有資金狀況。
第三、在當地金融機構支持下,和有實力的投資企業共同合作建立城鎮化發展基金,大力做好融資工作,加快試點城鎮的發展速度,為全國城鎮化探索經驗,做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