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未動,心已遠!實施事業單位人事改革尚未滿月,內部已有人在準備退路了。
7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開始實施,其中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社會養老保險這個方向性問題,即養老金并軌,但如何落實及何時落實并未言明。
但恰恰是“并軌”這個被視為改革亮點的內容,灼傷了事業單位人員的心。
“新政實施后,我們曾做過調研,結果是在某些地方已經出現了老醫生、老教授等事業單位人員扎堆兒申請提前退休的現象。”7月22日,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后,內部人員最擔心的則是薪酬以及退休金是否會降低等問題。
但記者從一位接近人社部的人士處了解到,此次改革雖然不能與漲工資完全畫等號,但并軌前,事業單位工資大體上來說肯定是要上漲,其中主要涉及全額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
扎堆兒提前退休
每次改革都會觸動部分人的利益。
曾有數據統計,中國財政供養人數已超過6000萬。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規模龐大、種類繁多,接近全國財政供養人數的80%。僅國務院就有社科院、中科院等直屬事業單位14個,財政部、科技部等相關部委29個,稅務總局、工商局等直屬機構18個。沉重的財政負擔以及對養老金多軌制的拷問,終將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推向試點這一步。
2008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曾原則通過,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試點事業單位養老制度及分類改革。但由于擔心改革后事業單位人員待遇水平有可能大幅下降,改革進展緩慢,先行試點的廣東甚至出現以高校教師為代表的事業單位人員,掀起的提前退休潮。
為此,多年來,事業單位工資水平雖然夾在公務員和企業之間,但體制內的優越感占據了上風。如今,事業單位一旦并軌,“鐵飯碗”將被打破,而對于未來退休金以及薪酬的不確定,終于使得部分事業單位人員申請提前退休。記者采訪獲悉,某縣城甚至出現十幾個事業單位人員扎堆兒申請提前退休的現象。
“過去,事業單位人員都是終身制,有利于培養職工的忠誠感、安全感以及職業感,薪酬一旦有所下降,對于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數量無疑是個沉重打擊。”竹立家強調,事業單位人員并非真的抵觸政策上的并軌,關鍵是,既然是改革,首先要把問題捋清楚,其次要按勞分配,不能總拿民工和教授的薪酬作比較,畢竟兩者知識結構和社會貢獻不同,改革的結果必須是提高事業單位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據竹立家介紹,他們調研的青海等地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提前退休的現象。
其實,早在2012年《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指導意見》發布之時,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就曾預言,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后部分單位會出現提前退休潮,以享受事業單位的退休待遇,有些單位甚至可能出現技術骨干的流失。
而就在5月份,國務院公布《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之初,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胡繼曄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副所長賈洪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同樣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漲薪壓力在哪里
事業單位人員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就在7月初,人社部官員還曾對事業單位人員漲工資一說進行了否定;盡管種種跡象表明,事業單位上調工資勢在必行。
“多年來,公務員通過規范津補貼之后還漲過幾次工資,但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卻從未漲過。”上述接近人社部人士表示,個別談論事業單位漲工資的現象基本都是自收自支和差額撥款那部分事業單位,但全額撥款部分的事業單位工資多年來分文未漲。
以具體部門為例,2008年,人事部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合并成為今天的人社部,那時,該部門下屬的相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已屬凍結狀態,自此工資從未有過上漲。
盡管都叫“事業單位”,但根據經費來源不同,事業單位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三種類型,相對應的單位性質為公益一類、公益二類以及經營類。
“分類改革雖然尚未完成,但大部分都已落定;其中,薪酬改革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影響最大。”上述接近人社部人士表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費用大部分由財政撥款,但也有部分已走向市場,因此工資上漲也有相對的自主權;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已完全走向市場,他們的工資調整完全根據企業自身的效益,養老制度也早已納入社保;因此,此次改革對這類事業單位沒有任何沖撞。
這一說法,在竹立家處也得到了驗證:“其他類型的事業單位大部分都已是半市場化,工資上漲過多次,但作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我們已經多年沒有漲過工資。此次事業單位相關改革,受影響最大的是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
有專家估計,教育、衛生機構和農技服務從業人員,共占到全國事業單位人數的3/4;其中,醫療衛生機構屬于差額撥款類型,教育系統屬于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而單單教育人員數量就已達事業單位總數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工資一旦有所上漲,至少有一半事業單位人員將會完全受到影響。
記者采訪獲悉,就目前來看,尚未有開始簽訂聘任制合同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大都在等待相關細則的出臺,而先漲后并,也已成為大勢所趨,之后的績效改革也將會隨之跟進。